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远其辎重。
虽有环官,燕处则昭若。
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官:通“馆”,用于宾客食宿的房舍、商店。
燕处:古代指住处。
若:样子。
重为轻的根本,静为躁的主宰。
所以君子整日行走,不远离其携带的物资。
虽然有环绕的商店,住处反而是很彰显的样子。
为何万乘之王,以己身对天下轻慢?
轻则失去根本,躁则失去主宰。
上一章讲述了道的起源,还讲了王的原则——效法地、效法天、效法道、效法自然。统治者效法天地大道,最终还要效法自然。这个自然就是纯天然、非人为。而这正是老子一直强调无为而治的根本原因所在。无为而治本质上就是非人为的统治,就是纯天然的统治,就是效法自然的统治。在此基础之上,本章继续讲述王的另外两条原则,以期统治者们能有所醒悟。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这两条原则是:重为轻的根本,静为躁的主宰。重与轻、静与躁,都是相对的概念。老子一向反对执于一端,反对分别心,为何又特别强调重与静呢?这其中所隐含的道理正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首先,轻与重的区别在一般情况下是客观存在的,并非主观臆断。强调重为轻的根本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躁与静的区别也是可以客观评判的,无论是环境的安静与躁动,还是心态上的平静与急躁,都是可以分辨出来的。老子说静为躁的主宰也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这两条原则并不像美与丑、善与恶那种人为制定的标准,换个角度来看,结果马上就翻转了。
其次,虽然要放下分别心,但并不意味着丧失分辨力。人们不该对事物的差别太过执着,但仍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这样才能趋吉避凶、趋利避害。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轻重缓急,就真成糊涂蛋了。还是那句话,分别与分辨的差别,实际上是用脑与用心的差别。分别是用脑分别,分辨是用心分辨,其中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为什么说重是轻的根本呢?原因很简单,所谓根本就是事物的根源、基础,一方面,轻可能来源于重;另一方面,只有以重作为基础,轻才能稳固。比如一个不倒翁之所以不倒,就是利用了重为轻根的原理。
为什么说静是躁的主宰呢?因为静则自然和谐,躁则杂乱无章,故此静比躁更容易聚集能量,也就必然能成为主宰了。所以,人只有在平心静气的状态下才能有主意,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反而心浮气躁什么都干不好。试想一下,一个急躁冒进、狂躁不安的人,完全搞不清状况,只凭一时的冲动就做出决定,或者因为脑子太混乱了,根本做不出决定,这样的人能当好领导吗?正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成大事者必有静气,心静方能开启自己全方位的感知,同时头脑也会更加清晰有条理,如此便能更好地审时度势、掌控全局。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远其辎重。
老子在此举了个例子来说明“重为轻根”的道理。君子出门远行,整天行走,总是不远离他的行李。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出门怎能不带行李呢?不过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能看出一个问题,老子所说的重与轻并不一定是指个体内部的轻重之分,也可以是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对比关系。
单就这个君子出行的例子来说,君子为轻,行李为重,因为行李是保障君子顺利出行所必备的物资来源。没有这个物资来源,君子就只能沿路乞讨,变叫花子了。这可不是说行李比人重要哦,只是在出行这个特定事件中,行李暂时成为了君子的根本。等君子回了家,行李就可以扔一边去了。
可是几乎所有的解读者都把这个重与轻理解为一个人自身的稳重与轻浮,说一堆“稳重是轻浮的根本”这种没头没脑的话,然后一本正经地劝告人们做人一定要庄重,“君子不重则不威”(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一》),这不就是宣称装B有理吗?这让人家喜欢搞笑卖萌的情何以堪?
虽有环官,燕处则昭若。
老子又举了另一个例子来说明“静为躁君”的道理。虽然在住宅周围有很多热闹的商店,但安静的住处反而能彰显出它的优雅与舒适。此时这个闹中取静的住处就是核心,而商店都成了它的陪衬。
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
讲完道理,开始说重点了。老子问到,为何作为万乘大国的君王不懂天下为重的道理,还要以一己之身轻视慢待天下呢?大家都知道,天下为重,君王为轻。但君王往往为了一己之私而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对人民的死活根本不在乎。本章写到这里,才透露出老子真正想表达的意思,那就是“民为重,君为轻”。君王当以天下万民为根本,如此方能生,否则必亡。
君王就好比上面所讲的那个君子。君王轻慢天下就好比君子远离辎重,因为天下万民正是决定君王为政治国能否成功的基础。君子远辎重则落魄无依,君王轻天下则亡族灭国。这便是老子的隐喻,也是屡屡应验的谶言。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本章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再次强调了本章的主旨——避重就轻则会失去根本,舍静取躁则会失去主宰。人们常用“丢了西瓜捡芝麻”来形容避重就轻、因小失大。倘若不顾及重大而迁就轻微,结果可能不只是损失大小的问题,还有可能面临丧失根基、生死存亡的严峻局面。舍静取躁的危害不用多说,想想当年的“大跃进”就能明白,心浮气躁会使人多么的盲目狂乱、丧失理智啊!
老子通过对轻重、静躁的取舍之道,来进一步阐释王的原则。当然,这对于现代的各级领导人也是非常适用的。老子的智慧几千年来一直流传不息,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认真记取,并身体力行呢?一到事儿上,也许就抛到脑后了吧?但我还是希望老子的精神能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重行于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