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师资一词原来是这么来的

通行版本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古本合校

善行者无达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曳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眇要。

注:

1、这里的“达”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勶”,其通“彻”,有通达之意。此字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辙”,“达”是帛书《老子》乙本的写法。从文意来看,“勶”与“达”均可用,“辙”字应为抄录笔误。本合校版选用“达”字。

2、这里的“曳”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 ,据《说文解字》所载,其义为习,现代汉语已无此字。此字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袭”,“曳”是帛书《老子》乙本的写法。从文意来看,此字用“曳”比较恰当, 字应为抄录时误读的结果,“袭”字应该是根据 字之意附会而来的。故本合校版选用“曳”字。

古本注释

瑕适:玉上的斑痕。比喻人的缺点、过错。

筹策:竹码子,古时计算用具。

关籥:锁匙。

纆约:绳索。

曳:牵引,引导。

古本释义

善于行走的人没有达到的行迹,善于言说的人不出瑕疵,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竹码,善于关闭的人没有锁匙而使人不能开启,善于打结的人没有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所以圣人常常善于救人而没有放弃的人,物则没有放弃的财物,这叫做曳明。

故此善人,是善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的资源。

不重视他的老师,不喜爱他的资源,虽然聪明也是太迷糊,这叫做眇要。

真经解读

老子为了阐明本章的论点,先举了五个例子,具体如下:

善行者无达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

“善”的本意是吉祥,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很多意思,如好、美、良、慈、巧、高明、擅长、喜爱等等,但这些都是吉祥美好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基本上没出这个圈。本章有十个“善”字,前六个“善”字是善于之意,后四个“善”字是良善之意,比较容易分辨。

善行者无达迹

善于行走的人不留行迹。高手走路如蜻蜓点水、踏雪无痕。这虽然比较夸张,但大体也能做到,比如改用其它交通工具或抹去痕迹就可以了。这说明善行者只要换一种方式行走,就可以不留行迹。

善言者无瑕适

善于言说的人不出瑕疵。高人说话言简意赅、思维缜密,他们会尽量不出或少出纰漏。当然,完美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高人只能想办法用更加严谨周全的语言来替换表达不准确或容易引起误解的语句。这说明善言者只要换一种方式讲话,就可以不出瑕疵。

善数者不用筹策

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竹码。高手算数只需口算心算,不用计数工具就能得出结果,很多速算能手都可以做到这一点。这说明善数者只需换一种方式计算,就可以不用工具。

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

善于关闭的人即使不用锁具也能使人无法打开。比如有些古代墓穴的石门根本没有锁,用的就是一块顶门的石头而已。可见,善闭者虽无锁具,只需简单变通,即可很好地关闭。

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

善于打结的人即使不用绳索也能使人无法解开。比如用铆钉铆、用螺丝拧,总之只要能达到效果,用什么都可以。可见,善结者虽无绳索,但还有很多办法可以把东西绑紧。

老子举出这五个例证只为说明一件事,就是善于做事的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总能换一种方式,从另外的角度来妥善处理。想不留行迹就换一种方式行走,想不出瑕疵就换一种方式讲话,不借助工具就换一种方式计算,没有锁具就换一种方式关闭,没有绳索就换一种方式固定。但凡可以变通的事物,都是此理。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曳明。

根据上述举例,老子推出了一个结论:圣人善于救人,不会放弃任何人。因为圣人这位善救人者与那些善行者、善言者、善数者是一样的,他在面对不善之人的时候,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他,找出他的闪光点,于是就可以无弃人了。圣人对待物品的态度也是一样,没有什么东西是被放弃的,各有各的用处,都是宝贵财富。在圣人面前,所有的人与物都是平等的,无论救人还是救物都是无条件的。老子把这种无弃人、无弃物的态度叫做曳明,即引导万物之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既然所有人都不应放弃,所有人的存在都有其价值,那善人与不善之人的价值各是什么呢?于是老子又得出了第二个结论:良善之人可以作为同是良善之人的老师,而不良善之人亦可成为良善之人的资源。

善人做善人之师容易理解,善人之间当然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但不善之人为何会成为善人之资呢?原来不善之人虽不良善,但必有可用之处,还当善加利用才是。善人同样要懂得“善救人而无弃人”的道理,要把不善之人转化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资源。哪怕是不善之人给善人制造了很多麻烦、设置了各种障碍,本质上也是为善人提供了难得的“魔鬼训练”,这同样是很有价值的资源。

善人用不善之人为其效力,不善之人助力善人成就善事,这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不过用《西游记》的故事可能更容易说明问题。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着唐僧西天取经。唐僧是个大善人,可他的三个徒弟一个比一个凶恶。按常理来说,像这般凶神恶煞是不是应该弃之不用呢?可观音菩萨偏要让唐僧收下这三个恶徒,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帮助唐僧取得真经。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不善之人(三个恶徒)正是善人(唐僧)的宝贵资源。

这句“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正好与第四十九章的“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遥相呼应、互相印证。需要注意的是:老子并没有把人类简单地划分成善人和恶人,而是将善人之外的其他人统称为不善人,不善人只不过是与善人不同而已,并不代表他们就是恶人。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眇要。

既然善人与不善之人都如此有价值,那么一个人如果不重视作为老师的善人,不喜爱提供资源的不善之人,就太不应该了。这样的人纵使很聪明也仍然是个大糊涂蛋。这就是老子想要告诫世人的精要。

本章评述

老子用了很多笔墨只为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任何人及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且,每一个人都有其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