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鸡;为天下鸡,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贷;恒德不贷,复归于无极。
注:本章在通行本《道德经》中的第四句应为下一章的开头,故本合校版将此句归入第二十九章中。
辱:污浊。
贷:据《康熙字典》所载,古同“忒”,为差错之意。读tè。
知道那种雄强,恪守那种雌柔,是天下的母鸡;是天下的母鸡,永恒之德从不离开;永恒之德从不离开,回归于婴儿状态。
知道那种纯洁,恪守那种污浊,是天下的溪流;是天下的溪流,永恒之德是充足的;永恒之德是充足的,回归于淳朴。
知道那种光明,恪守那种黑暗,是天下的模式;是天下的模式,永恒之德不出差错;永恒之德不出差错,回归于无极。
本章与第十九章的“三绝三弃”正好相对应,那一章讲的是弃与绝,本章讲的是知与守。老子不是一向倡导“无知”、“绝知”吗?怎么这里又让人“知”了呢?因为老子所绝的“知”是指无益的知识,而这里的“知”则是知道。“绝知”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知道,相反,该知道的必须要知道,而且有些不仅要知道还要恪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老子希望人们知道与恪守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鸡;为天下鸡,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道雄强、恪守雌柔的是什么呢?老子告诉大家,那是天下之鸡。当然,这里是特指母鸡,因为母鸡生性柔弱,不像公鸡那般争强好斗。母鸡知道公鸡强悍威猛、傲然挺立的样子,却始终恪守着雌性所特有的温柔美德。天下的母鸡都是如此,所以永恒之德不曾离开它们。而人类如能像母鸡那样恒德不离,便能回归到如婴儿般柔软无害的状态。
估计很多人看了这句话都会觉得好笑,老子竟然让人们学母鸡?是的,母鸡很伟大,它们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的鸡蛋和鸡肉,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小鸡,永远是那么的温柔慈爱,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可由于世人并不欣赏母鸡,所以从帛书《老子》甲本开始,就把这个“鸡”字改成了“溪”。幸亏有帛书《老子》乙本为证,才使我们得以知晓,此字本为“鸡”。
为何“鸡”字是正确的呢?首先,鸡分雌雄,溪不分雌雄。其次,若此字为“溪”,与下句之“浴”则是重复的。《道德经》始终把溪流写作“浴”,从未写为“溪”。故此可知,老子在此处赞美的是“天下鸡”,而不是“天下溪”。
老子讲,人应该像母鸡那样知雄守雌、知刚守柔。因为他知道“柔弱胜强”(第三十六章)的道理,宁愿示弱,不要逞强。做到了这一点,人们就能回归到婴儿那种恒德不离的境界了。别小看婴儿哦,其实大人们可以从婴儿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呢!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道纯洁、恪守污浊的是天下的溪流。溪流知道自己清澈的样子,却甘愿恪守污浊的状态,明知纯净透明、清澈见底的小溪是多么的美丽,但仍然允许万物在其中生生死死,接受众生在其中清洗沐浴。天下的溪流都是如此,所以它们充满了永恒之德。而人类若能像溪流那样充满永恒之德,便能回归于朴实无华的状态。
为何老子希望人们守浊而不是守洁呢?因为他懂得“大白如辱”(第四十一章)的道理。不必执着于表面的纯洁,守得住污浊才是最大的纯洁。正所谓水清则无鱼,水稍微污浊一点,总比了无生趣要好得多。浊与洁相比,必然是更加淳朴浑厚,也更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老子对古代高人的描写是,“沌呵!其如浊。”(第十五章)这就是在赞颂高人知白守辱的高尚德行。
也许有人说,我们家乡的小溪就是清澈透明的,并不污浊啊。咱别较真,老子讲的污浊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非得像臭水沟那样。他只是告诉人们不要形成洁癖,那其实是一种德薄的表现。
有德但未足之人往往是洁身自好的,他为了使自己清净无染,或隐遁山林,或出家避世。而德足之人则不会担心自己被世俗所污染,他们更愿意深入社会,去体验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因为生活才是最好的修行。正所谓大隐隐于市,像济公那样,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才是真正的高水平。
可见“白”虽然看起来很美好,却显得挑剔和自私了些,既不能涵容万有,也难以利益众生。而守浊之人则能做到大度无私,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世间所有的善恶与美丑。他们不会去追求表面上的纯洁秀美,而内心却无比纯真,所以就显得格外的淳朴厚道了。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贷;恒德不贷,复归于无极。
知道光明、恪守黑暗的是天下的模式。本句的“白”与上句的“白”虽然重复,但意义不同。而通行本《道德经》为了避免重复,把上句的“白”改成了“荣”,完全改变了文意,真是画蛇添足。
这世界当然知道什么是光明,可为什么会恪守黑暗呢?因为在茫茫宇宙之中,发光的东西少之又少,离开大气层,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无尽的黑暗和闪烁的星空。对于宇宙来说,黑暗是主旋律,光明只是点缀而已。而且,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中有96%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即暗能量、暗物质。这也可以佐证老子的知白守黑之说。可以说,黑暗才是宇宙最初的样子。正因为整个世界都遵循这种知白守黑的模式,所以永恒之德也必须如此,不会出任何差错。如果人们也能坚守此模式而不出差错,便可回归到宇宙本源的无极之中。
大家可能会疑惑,不是都追求光明吗?怎么老子偏让人们恪守黑暗呢?因为他明白“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第六十五章)的道理。世人只看到光明的美好,却忽视了绝大部分的黑暗,而老子则希望人们能反过来看问题,去发现隐藏在表象世界之下的无限真实。
实际上,这句话透露了修道的终极法门——复归无极。修道讲的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而“复归无极”指的就是炼神还虚这个环节,即修炼精神使其回归于一片混沌无极之中。心中知道有一点光明存在,但不执于这点光明,而是坚守于无边定境之中,融入黑暗空寂而不畏惧。此时身心与天地合一,也就是同于“天下式”,如此便可炼神还虚、复归无极。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知白守黑并不是明知有白道还要去混黑道,可别误会了。而“复归无极”指的是一种境界,不一定非要在定中去求,也不一定真的回到无极之中,只要懂得用这个道理去生活就可以了。
知刚守柔,复归婴儿;知洁守浊,复归于朴;知明守暗,复归无极。这三知三守其实也是三剂治世良药,而且是可以从人心上实现根治的灵丹妙药。当人们都能做到守柔、守浊、守暗之时,也就是人类消除战争、返璞归真、进入更高次元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