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以道差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发,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
其事好长。
注:
1、本章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的“师之所处,荆棘生焉”一句在楚简《老子》中是没有的。在通行本《道德经》中的“大军之後,必有凶年”一句在帛书《老子》及楚简《老子》中都是没有的。从中可以看出《道德经》的演变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新的内容被后人逐渐添加进去,这往往会造成对老子思想的误解。由于本章在楚简《老子》中的内容非常连贯,增加这两句话实属多余,故本合校版将这两句删去。
2、本章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的最后一句“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在楚简《老子》中是没有的,并且其与第五十五章的最后一句重复。根据文意推断,此句应为错简重出,不应出现在本章之中,故本合校版将此句删去。
差:选择。读chāi。
发:显露,张扬。
依道选择的君主,不想凭兵力在天下强大。
良善之人只是实现结果而已,不用取得强势。
实现结果而不张扬,实现结果而不骄傲,实现结果而不自夸,这叫做果而不强。
那件事就能又好又长久。
上一章讲的是去甚、去大、去诸,本章接着讲“不强”。这是《道德经》首次对“强”提出了异议。既不能大又不能强,可叫人如何是好?难道只能一直弱小下去被人欺负吗?其实老子并不是崇尚弱小,而是反对执着于强大。因为物极必反,过于强大必将走向弱小。
以道差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一国之君不论是如何登位的,总有其登位的理由,其或因有道而成为被选中的人,或无道而强占君位,道即是衡量君主或领袖层次高低的准绳。有道之君是不会凭借武力来称霸天下的,因为他懂得知刚守柔的道理,希望天下万民“复归婴儿”。只有无道的昏君才会一味地发展军事,妄图用强大的武力来控制天下。也许他不知道,这么做其实是逆天而行的。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良善之人行事,只求能实现结果就好了,并不想取得强势地位。因为太强势了就意味着他将成为众矢之的,很难全身而退。既然目标已经达成,何必非要那么张牙舞爪呢?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不要总想着称王称霸,与天下为敌。
果而弗发,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实现结果而不张扬,实现结果而不骄傲,实现结果而不自夸,老子把这三种美德统称为“果而不强”,即实现结果而不强势。而这三种美德正是“果而不强”的三种表现形式。本句与第二十二章中的“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是前后呼应的。既然“不自伐”和“弗矜”可以“有功”且“能长”,那么“果而不强”的处事态度自然也能让事情得到又好又长久的发展了。
事成功遂之后,还得做到不张扬、不骄傲、不自夸,这就是“果而不强”之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反之,过于强势之人必然会被众人所厌弃,终致群起而攻之,怎么会有好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