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铦袭为上,弗美也。
美之,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
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
故杀人众则以哀悲位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
注:
1、本章在通行本《道德经》及帛书《老子》中的第一句“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在楚简《老子》中是没有的;并且其中的“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与第二十四章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的最后一句重复;再者,通行本《道德经》中的“故有道者不处”在帛书《老子》中为“故有欲者弗居”,两者差别较大。从文章结构来看,“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与下文的“兵者,非君子之器也”重复,应为后人所加。“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有欲者弗居)”应为错简重出,或为后人批注,不应出现在本章之中。故本合校版将此句删去。
2、这里的“铦”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左金右上石右下月,现代汉语已无此字。此字在帛书《老子》中为“铦”,为利器之意。此字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恬”,应是在“铦”字的基础上因无法理解文意而附会出来的。从文意来看,此字应指某种兵器。故本合校版选用“铦”字。
3、这里的“袭”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
下廾,现代汉语已无此字。
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为重,其下的“廾”为双手捧物之意,故此字应为双手举起重物之意。此字在帛书《老子》乙本中为
,其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为很(狠)。此字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淡”,“袭”是帛书《老子》甲本的写法。从文意来看,此字似为以兵器袭击之意,用“袭”字比较恰当。
字应为抄录时误读的结果,“淡”字应为抄录时因无法理解文意而附会出来的。故本合校版选用“袭”字。
4、这里的“偏”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下下又,似为“鞭”的古字。此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便”,“偏”是帛书《老子》乙本及通行本《道德经》的写法。根据文意,此字应为“偏”。古代“鞭”、“便”与“偏”应相通,抑或是“鞭”与“便”都为抄录时误读的结果。故本合校版选用“偏”字。
5、这里的“位”字,在帛书《老子》中为“立”,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泣”,“位”是楚简《老子》的写法,为居、处之意。从文意来看,“位”与后文的“居”字可以相对应,比“泣”字更为恰当,故本合校版选用“位”字。
居1:居住、起居。
居2居3:处于。
居4居5:安置、安排。
铦:利器。读xiān。
位:处。
君子起居则崇尚左,使用武力则崇尚右。
所以说:兵器,不是君子的器物,无可奈何而用之。
以利器袭击为上等,不要认为这样很美。
以此为美,是乐于杀人。
乐于杀人,不可以在天下得志。
故此吉事尚左,丧事尚右。
所以偏将军处于左,上将军处于右,说是以丧礼来安排他们。
故此杀人众多则以悲哀处之,战胜了则以丧礼来安排他们。
上一章讲的是“果而不强”,本章继续用君子起居与将军用兵的对比来表达反战与戒杀的思想。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中国古人以左为贵,只有汉、元两个朝代是以右为贵。春秋时期也是贵左,但并不是全都贵左,而是对于吉祥美好的人、事、物则贵左,反之,与凶祸有关的则贵右。比如君子平时起居坐卧则贵左,而用兵动武则贵右,甚至当时连宴饮这样的小腐败——因为要吃肉喝酒——都被认为是不善之举,而以右为贵。
所以当时有句话说得好,“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古人早就把用兵归到凶祸一类去了。既然用兵是凶祸,君子自当避之,故兵器不是君子之器,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使用。
什么情况算“不得已”?就是当别人侵略我们的时候、屠杀同胞的时候、把刀架到脖子上的时候,再不出剑更待何时?正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所以老子讲“不强”并不是让人们做窝囊废,他是告诫人们不要做强横霸道之人,但当生死危难之时,迫不得已,只能用兵。
现在很多人讲尚武精神,认为中国文化太软弱,诸子百家太斯文,因为不够强悍勇武,所以导致古代屡受北方游牧民族侵略,以致元、清两朝都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实际上,并不是因为中国文化太斯文才会落得如此境地,其中原因错综复杂,不只是斯文不斯文这么简单。蒙元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彪悍的游牧民族,打遍天下无敌手,宋朝被灭也是有情可原的事。而明朝却是毁在了自己人手里,毁在了内政失误和争权夺利上面,清朝只是坐收渔利而已。
中国人五千年前就开始了农耕文明,早就懂得武力不是君子所为的道理,因此中国文化从来都不提倡暴力。但如果只有自己崇尚文明、反对暴力,而其他人却崇尚武力、残暴嗜杀的时候,本来文明的那个人就不得不拿起武器来保护自己了,这就叫“不得已而用之”。所以中国古代出现了孙子、鬼谷子这样厉害的谋略家,也出现了汉武帝、唐高宗这样强大的君主。以他们的文治武功足以捍卫国土、平定天下,谁说中国文化不能用来强军富国呢?
铦袭为上,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由于兵器不是君子之器,是迫不得已才能用的,所以老子说,那种把利器伤人当成好事、乐事的想法,别以为很美,如果有人以此为美,那他一定是喜好杀人的。不过老子也说了,凡是嗜杀好战、穷兵黩武之人是不可以得志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种人杀气太重,屠害生灵,被天地所不容,即便暂时能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不可能长久。
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
总之,古人对待吉凶之事的安排是有区别的,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这个凶事当然也包括丧事。既然打仗属于凶事,那么与军事有关的事就都应当尚右,因此军人要按照尚右的规则来排位,偏将军在左,上将军在右。所以说,古代将军的排位是按照凶事规则以丧礼的形式做出的。
故杀人众则以哀悲位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
由于古代是以丧礼来处置军事行为,所以当杀人众多的时候,人们就得以悲哀的态度来对待,而打了胜仗还要为死去的人举行追悼会。由此可见,华夏先人对于战争是很反感的。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即便在战争中人们也能保持一颗慈悲心。
古人把用兵列为凶丧之事,用与正常生活相反的礼仪规则来对待军事行为,以便随时提醒人们,“兵者,非君子之器”。先人以如此沉重且谨慎的态度对待战争,必然会使人们牢记战争的凶残,而且不愿轻易使用武力。
本章反复强调了中国古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文化习俗,这与拉丁语、英语等语言系统中的尚右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时至今日,国际礼仪的惯例仍是以右为尊,为何中国偏偏是以左为尊呢?若深究中国古人尚左的缘由,我想大体是与一般人左手弱右手强、左属文右属武的特性有关。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重文轻武、柔弱胜强,故此造就了以和为贵、以左为尊的独特文化。
强调平时贵左而用兵却贵右,表明了老子对待战争和暴力行为的态度。他告诫人们,战争不是好事情,要以对待丧事的态度来对待军事行为,同时不要丢掉自己的慈悲心。这个教诲放到现代,仍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看人类在经历战争的时候,有多少统治者能以沉痛的心情来面对?又有多少统治者能在胜利之后还不忘为死者举行丧礼呢?很多统治者会在战争中越打越来劲、越杀越眼红,一旦胜利了,便只顾着大肆炫耀、欢庆凯旋。他们不明白生命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为了掠夺土地和资源而进行的杀戮,无论得到多少,最终都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