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

通行版本

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古本合校

道恒无名。

仆唯妻,天地弗敢臣。

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会也,以降甘露。

民莫之命,天自均。

如诒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走,知走所以不殆。

卑道之在天下也,犹少浴之与江海。

注:

1、这里的“仆”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楃”,在帛书《老子》乙本及通行本《道德经》中为“朴”,“仆”是楚简《老子》的写法。根据文意,此字应为“仆”。“楃”与“朴”应该都是抄录时因无法理解文意而附会出来的。

2、这里的“诒”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厶下言,即“诒”的异体字。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始”,应该都是抄录时因无法理解文意而附会出来的。本合校版选用楚简古字。

3、这里的“走”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止下止,即 字,其为“走”的异体字。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止”,应为抄录笔误。本合校版选用“走”字。

4、这里的“卑”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俾”,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譬”,“卑”是楚简《老子》及帛书《老子》乙本的写法。根据文意,此字应为“卑”。“俾”与“譬”应该都是抄录时因无法理解文意而附会出来的。

古本注释

唯:据《康熙字典》所载,古通“维”,故相当于“与”。

妻:周代宫中女御,比嫔妃、世妇的等级要低。

臣:役使。

宾:归顺,顺服。

均:调节。

诒:传授。读yí。

卑:衰微。

古本释义

道常常不讲名号。

奴仆与御妻,天地不敢役使。

王侯如能奉行这个宗旨,万物将自然顺服。

天地相会,以降甘雨。

人民没有发布命令,上天自然会调节。

如传授制度法规有了名声,名声也已经有了,他也将知道该离去了,知道离去所以不会危殆。

衰微之道在天下的情况,犹如小溪与江海的对比。

真经解读

本章讲的是“名”。在第一章中,老子就将“名”与“道”放到一起来讲,表明“名”是人类求道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章也是误解非常多的一章,由于通行本《道德经》及帛书《老子》的多处谬误,导致众多学者的解读与老子本意相去甚远。那老子对于名到底是如何看待的呢?我们这就来一探究竟。

道恒无名。仆唯妻,天地弗敢臣。

这个“无名”与前面的“无为”、“无知”、“无欲”类似,也是不刻意称名之意。中国人是非常重“名”的,名号、名分、名声、名誉等等,都是人们极为关心的事。而世人皆为名利奔忙,又往往是名在利先,可见“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然而本章一开头,老子就明确指出“道恒无名”,是何用意呢?我们知道,“道”字本身就是一个名。这句“道恒无名”的意思应该是,“道”所指代的那个道体是从来都不讲名号的。

“道”确实一直不讲名号。老子曾在第二十五章写到,“未知其名,才之曰道”,说明老子原来也不知道这个“道”叫什么名,只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把它叫做“道”。对于“道”来说,名号是多余的,根本不需要计较。因为“名”的本质就是用来分别事物的符号,不讲名号也就没有分别,没有了分别自然就能达到无执之境界了。

那么“道”不讲名号跟下文的仆与妻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关系很明显,仆与妻就是两个典型的名号。仆就是奴仆,而妻并不是现代意义的妻子。据《礼记·昏义》所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其中御妻就是伺候君王宴寝起居的,也泛指王宫中的女御。

老子这话是写给王侯们的,希望提醒他们,正是由于人为地给一些人加上了奴仆或御妻的名号,分别了他(她)们的等级,才使得奴仆成为了奴仆,御妻成为了御妻。而奴仆和御妻在本质上跟主人有什么区别吗?并没有。他(她)们对主人的唯命是从,不过是被强行施加了等级观念的结果。

而对于天地来说,并不知道奴仆和御妻的名号,也没有这种等级观念,所以天地并不敢役使他(她)们。连天地都不敢役使,人竟然去役使,这也太说不过去了吧!然而,这种逆天的行为却一直存在于世间,直到近两百年来,随着废奴运动和女权运动的兴起,情况才开始转变。

我们看,老子可是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提出了“仆唯妻,天地弗敢臣”这样振聋发聩的高论,其思想超越了时代两千年!而后人有可能根本接受不了老子这种人人平等的言论,故意将“仆唯妻”三个字改成了“朴唯小”(见帛书《老子》),后来又改成“朴虽小”了(见通行本《道德经》)。这么牵强的改法,也真是叫人无语了。

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这句话要划重点。老子写《道德经》主要是想给王侯做指导手册用的。当然,实际上他也达到了这个目的,只是由于后来文字多有更改,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老子劝告王侯们,如能奉行不给人民强加名号、妄定尊卑的宗旨,使人民都具有平等的地位,那么天下万物都将自然而然地顺服于他。这是一个多好的建议啊!如果对奴仆、女御都可以给予尊重,那还有什么人不能平等相待呢?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如能实现人人平等,必将受到万民拥戴。

天地相会也,以降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

接下来老子话锋一转,开始了对名的第二波阐释。老子巧妙地用天降雨露的隐喻讲述了一个道理。古人不了解雨是怎么下起来的,以为是当天地相会的时候,雨便从天上流到了地面。因为在空旷的地方看远处的雨,的确像是天地连在了一起。而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天地相会才下雨,而是因为下雨才使天地相连。

不过天地相会与否并不是重点,关键是后面一句“民莫之命,天自均”。下雨是好事,但也不能总下在一个地方,雨水需要遍布大地。可人民并没有给老天爷制定一个下雨计划,而上天自然会进行调节。

请注意,这里的“均”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指调节之意。雨水根本不可能均匀分布,只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进行调节。有些地方即使很干旱,也不会给它很多雨水,因为雨下到那里没多大用,比如沙漠。有些地方水资源很丰富,但还是会阴雨连绵,因为那里是天然的水乡泽国。

如诒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走,知走所以不殆。

紧接着老子又用“人出名”对比“天下雨”,来表明他对名声的态度。名的意义众多,本章前半部分讲的是名号之名,这下半部分讲的则是名声之名。老子讲,如果某人水平很高,在朝中传授了一套很好(合道)的管理制度,因此而出了名,那么他就应该知道自己得离开了。因为利益受损者将会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他的名气越大,对那些人的威胁也就越大,再不离开的话,他将会由于树敌太多而招致灾祸(如同雨下得太多而导致水灾)。所以说,知道离开的人不会危殆,而且他也能将名声传布于天下(天自均)。

老子所举的这个例子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功遂身退的道理。著名的商鞅变法,正好从反面证明了老子之言。且不论商鞅之法有多少是合道的,单说他被车裂的结局,就是名亦既有却不知走造成的。

老子讲的是政治,而在日常生活中,名气太大也会成为负担。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出了名总会招致各种各样的麻烦。比如明星总会被狗仔队跟踪,隐私总会被人爆料,还得参加各种活动、接受各种采访,不胜其烦。一个出名的人仿佛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总也不得清净。而一旦他的名气超出了自己所能承载的界限,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身败名裂。

所以高人讲究“道恒无名”,他们喜欢深藏不露,过隐士般的生活,如此也就没有那么多烦恼了。其实这句话也表达了老子的心声,因为他自己就是“名亦既有,夫亦将知走”的那个人。

卑道之在天下也,犹少浴之与江海。

最后这句话很有意思,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万物归顺于道的情景,犹如小溪奔向江海。但是与上文连起来看就能发现,这句话其实是对上一句的补充说明。由于传法者往往势力低微,难以扭转天下无道的局面,所以老子将所传之道称为“卑道”,也就是衰微之道。他将衰微之道与无道的天下之间力量悬殊的对比,形象地用小溪与江海的巨大差距来做比喻。老子此语也可以理解为:衰微之道面对天下,就像胳膊拧不过大腿一般。如此看来,老子对当时的天下乱局已经失去了信心,虽悟得大道,却也无能为力了。

言为心声,老子所言应该就是他出关离去的缘由。老子将所传承的远古道法传于世间,于是成了闻名天下之人。而他明白,以一己之力难以改变全天下失道已久的人心,却会引来各种非议。于是他决定传道之后就离去,免得与天下失道之人相争。这才有了老子出关、令尹求经的佳话。

本章评述

本章开宗明义,点明了“道恒无名”的宗旨。“名”是分别心的主要表现形式,佛教十二因缘讲“识缘名色”,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世人如能效法“道”的“无名”,便能摒弃名分与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统治者一旦放下了对“名”的执着,依道而行、无为而治,自然就可以万物顺服、天下归心。

老子认为,人对待名声的态度应该和天下雨一样,一处下够了就到别处下,不能在一个地方下起来没完。所以说,“名亦既有,夫亦将知走”。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说走就走的。即便不走,也应该适可而止,免得为名所累、自取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