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老子的四条格言

通行版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古本合校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

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古本释义

知道别人的人聪明,知道自己的人明白。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强大。

知足的人丰富,尽力而行的人有志气。

不失去其位置的人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人长寿。

真经解读

本章是老子总结的四条人生格言。这四条格言每一条都极为精彩,我们来看看他给人们讲了哪些做人的精要。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知人者因了解别人、理解别人而能够知人善任、心心相映、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可称其聪明。这样的人能对别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对别人的心意明察秋毫,用人得当、沟通无碍,怎一个智字了得。

自知者因了解自己,并能准确评估自己的状态而有自知之明,所以可称其明白。这样的人既不会把自己看得太高,也不会把自己看得太低,说话做事总能恰如其分,怎一个明字了得。

老子的第一条格言告诉人们:知人与自知都是高超的人生境界,如能既知人又自知,必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

能战胜别人的人,一定是外在和内在都很有力量,才能在激烈的抗衡中取得优势。而能战胜自己的人,一定是内心非常强大的,如此他才能克服自身的种种障碍,超越自己、完善自我。

老子的第二条格言告诉人们:胜人与自胜都是一个人强有力的表现,是人们实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必要途径。我们看,老子可并不是一味地反对“强”,他反对“以兵强于天下”之“强”,却赞赏“自胜者强”之“强”。实际上,他反对的是外在的强横,崇尚的是内心的强大。同一个“强”字用在不同的地方,意思的差别是很大的。所以中文特别需要用心体会,才不至于颠倒迷惑。

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

懂得知足的人,其所得虽然不见得有很多,却因珍惜眼前所能拥有的一切而感到特别丰富。然而,做事的时候光知足不顶用,有时还需适当“强行”才能达成目标。老子再一次对“强”表示了赞同,而这次他赞同的是“强行”这种行为方式。这个“强行”可不是勉强行事的意思,而是指尽力而为。勉强行事是执着、是有为、是违背天道,而尽力而为则是有志气、有追求,是为达目标竭尽全力地坚持,两者决不能混为一谈。“强行”的首要条件就是顺应天道,否则又变成强做妄为了。

老子的第三条格言告诉人们:知足与强行是做人的两种策略,各有各的妙用。知足是当人们需要珍惜当下的时候而采取的策略,强行是当人们需要追求未来的时候而采取的策略。两者虽有区别但并不矛盾,该知足时就知足,该强行时就强行,如此才能获得理想人生。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不失其所”就是不失去其应该待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应有的位置,这就是给自己的定位。只有给自己定位准确的人,才有可能取得“做人”这项事业的成功;只有不迷失自己的人生定位,才能在社会中长久地发展下去。

“死而不忘”就是人虽死但不被世人遗忘。很多人死了也就死了,没有人记得他。有些人死了,却能名留青史,被后世所铭记。当然,死得干净也没什么不好,只是轻轻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死而不忘者”因其活在人们心中,所以是虽死犹生,可以说是真正的长寿了。

通行本《道德经》中的“死而不亡”容易被理解成“死而不灭亡”,这就有点令人费解了,既然死了怎么又不灭亡呢?如果把“死而不亡”解释为人死但其精神不灭,也是可以的,但这与“死而不忘”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还是“死而不忘”更为清晰明了。

老子的第四条格言告诉人们:“不失其所”与“死而不忘”是一个人生前与身后所能达到的两种极佳状态。这样的人无论是生还是死,其自我价值都能很好地实现。

本章评述

本章将做人之精要做了一番总结提炼,凡能做到者必定是人中豪杰、世间高士。现归纳如下:

对己要自知自胜,对人可知人胜人。

活在当下能知足,追求未来需强行。

生前常不失其所,身后还死而不忘。

本章出现了两个“强”字,一个是“自胜者强”,一个是“强行者有志”。可见,老子并非一味地守雌、守弱、不强,其实他很懂得在某些方面“强”的重要性。比如内心力量要强大,比如勇攀高峰得“强行”。而当目标达成之后,则不能骄横强势,所以叫“果而不强”。如此看来,老子并不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软弱与消极。实际上,他是一个真正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