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道谈无味

通行版本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古本合校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厌,如坪大。

乐与饵,征客走。

故道之出言也,曰谈,何其无味也!

见之不足视,声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注:

1、这里的“厌”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肙下口,现代汉语已无此字。从字形来判断,其与 字或 字相近, 字据《康熙字典》所载为厌饱之意, 字即为“厌”的异体字。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害”。从文意来看,此字应与食有关,用“厌”字较为恰当。“害”字应为抄录时因无法辨识而附会出来的。故本合校版用“厌”字替代。

2、这里的“征”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左彳右 字据《说文解字》所载,其意为惩,左彳右 应与“惩”字相通,而“惩”字古通“征”。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过”。从文意来看,此字应为远行他乡之意,“征”比“过”更为恰当。故本合校版用“征”字替代。

3、这里的“走”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止下止,即 字,其为“走”的异体字。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止”。从文意来看,此字应为“走”,“止”字应为抄录笔误。故本合校版选用“走”字。

古本注释

厌:吃饱。

坪:平坦之地,台地。这里指较小的台地或丘陵。

见:古同“现”,显现。读xiàn。

既:据《康熙字典》所载,古通“饩”,为赠送食物之意。

古本释义

驾驭大象,在天下行走。

行走而不吃饱,如小山一般大。

愉快地给予食物,他乡之客却走了。

故此以道讲出来的话,叫做谈,何等无味啊!

显现的不足以看见,声音不足以听见,而且不可以赠送食物。

真经解读

本章讲了一个小故事,老子也许是亲历者,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老子想通过这个小故事说明什么。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厌,如坪大。乐与饵,征客走。

古今所有的学者都把这里的“大象”理解为大道之象,这也许是受到了通行本《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一句的影响,而实际上这句话在帛书《老子》及楚简《老子》中都是“天象无型”,并非“大象无形”。本章的“大象”与第四十一章的“天象”完全是两码事。

那这里的“大象”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长鼻子大象!也许你不愿意接受,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老子并不喜欢空洞的说教,他总是用生动的比喻和事例来说明问题。他在这里又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有人驾驭着大象,满世界行走。他赶着大象不停地走,但总是不让大象吃饱肚子。大象体型很庞大,就像小山一样,吃不饱一定很难受。某人见到大象,愉快地跟驭象人打招呼,想送给大象一些食物。可那个他乡之客却无动于衷地带着大象走开了。

这个小故事用了短短十九个字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但是老子讲这个故事想要说明什么呢?一个是缺乏同情心的驭象人,一个是关爱动物的与食者,这是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故道之出言也,曰谈,何其无味也!见之不足视,声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讲完上面的小故事,老子感叹道,以道讲出来的话是何等的淡然无味啊!那个远行的驭象人对与食者的暖心话语完全不感兴趣,看来道言还真是不怎么吸引人呢!老子把淡而无味的道言叫做“谈”,这应该是“谈”与“淡”字相近的缘故吧。

以道出言往往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人们看不见,发出的声音人们听不到,而且想赠送些食物都不行。可怜那头大象还得忍饥挨饿地往前走,不知何处才是尽头。

本章评述

道之出言,曰谈。谈话、谈天、谈心都是这个“谈”字。一杯清茶,谈天说地,谈的说话方式总是那么的平平淡淡,在波澜不惊的言语之中往往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可世人习惯了声色犬马,已经不大容易被道谈所打动了。这就好比一个人吃惯了重口味,再让他吃清淡的食物就难以下咽了。人们失去道心太久,就像那个远行之客,虽闻道却不知其味,虽遇道却擦肩而过。如此看来,以道劝化世人,难免会有心无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