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这里的“翕”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拾”,在帛书《老子》乙本中为“
”,“
”字据《康熙字典》所载,为击打之意,现代汉语已无此字;此字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歙”,即吸入、收敛之意,通“翕”。根据文意,此字之意应为收,与张相对,用“歙”或“翕”比较恰当。又根据严遵本及傅奕本中此字写为“翕”,故本合校版选用“翕”字。
翕:收拢。读xī。
与:亲近。
打算收拢它,必定张开它;打算削弱它,必定增强它;打算离开它,必定亲近它;打算剥夺它,必定给予它;这叫做微明。
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可脱离水潭,国家的武器不可以向人显示。
本章继续讲述阴阳转化、强弱变换之理,然而就是这样的自然规律却往往被人理解为阴谋诡诈之术,真是冤枉老子他老人家了。那么老子到底讲了些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
老子在这里又用了四个排比句来阐明主旨,分别如下: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第一句讲的是收缩与扩张的转化之理。万事万物都存在收缩与扩张两种交替出现的周期,或是一呼一吸之间,或是潮起潮落之际。收缩之前必先扩张,就像不吸气就无法呼气一样。反之,扩张之前也必先收缩,就如拳头只有收回来才能打出去,是一样的道理。一收一放,一张一弛,循环往复,自然之理。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第二句讲的是弱与强的转化之理。万事万物都存在弱小与强大两个交替发展的阶段。弱小之前必先强大,就像壮年必在衰老之前。反之亦然,强大之前必先弱小,就如成年人都要经历童年一般。无论是由强转弱还是由弱转强,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
将欲去之,必固与之
第三句讲的是疏远与亲近的转化之理。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亲与疏、远与近也都是不断转变的。要想离开一个人,得先经历亲近的过程,亲近久了也就淡了,也就想离开了。反之,要想亲近一个人,也得先离开一段时间,这样才能有久别重逢之感。这一去一与、一远一近,道尽了人情冷暖,点透了相处之道。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唯独这第四句的夺与予是不可以互相转化的,只能先予后夺,而不能先夺后予。人若剥夺农作物的果实,必先浇水施肥;人若剥夺牲畜的骨肉,必先喂养放牧;人若剥夺他人的价值,必先给予好处。把这些反过来做就不合理了。
为夺而予的做法,使得本句看起来最象是阴谋论。毕竟“夺”不是什么好事,虽然理是这个理,但的确很容易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拿去乱用。比如那些搞诈骗的,用的大多都是夺人钱财必先给予小利的策略,利用人们的贪欲来达到剥夺他人的目的。
其实这句话可以引申为“将欲得之,必固失之”,也就是先失后得、不失不得之理。这样看起来就舒服多了,而且得与失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先得后失也是常有的事。正所谓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得失平衡亦是自然之理,看透了这一层,就能做到得失随缘了。
欲翕先张,欲弱先强,欲去先与,欲夺先予。老子把这四句话所包含的智慧叫做“微明”,即微妙之明。
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讲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引出“柔弱胜强”的主题,其与第二十八章的“知其雄,守其雌”讲的是一码事。人们往往倾向于强的一面,倾向于扩张和亲近的一面,却没料到扩张会变为收缩、亲近会变为疏远、强大也会变为弱小。过不了多久,暂时的扩张、亲近或强大就该消失了。老子希望人们能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弱的一面,这样做的益处就是,事情总会向着强的方向转化。等到时机成熟,原本柔弱的一方必将胜过曾经强大的对手。
这种以弱胜强、反败为胜的案例可谓是数不胜数,比如楚汉争霸和国共内战,都是柔弱胜强的经典。暂时的弱小日后必将发展壮大,只是壮大之后还得以柔弱的态度来为人处事,才能战胜强敌,并将胜利的果实保持长久。
鱼不能离开水,这是比喻君王不能离开百姓。国家的武器是防御外侵的,不可以拿出来吓唬人民。如果统治者用刀枪来对付人民,那就是犯了失信于民的大忌,同时也误入了强权统治的歧途。如此一来,离衰落也就不远了。
老子再一次强调了弱与强的辩证关系,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强接下来就是弱,弱早晚会变强。所以,柔弱胜强看的不只是眼前,而是长远之计。本章最后,老子借鱼不能离开水的常理来告诫统治者:不要脱离百姓,不要拿武器来吓唬人民,柔弱的统治远胜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