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高贵与下贱

通行版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数舆无舆。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古本合校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至也,谓:天毋已清,将恐涟;地毋已宁,将恐废;神毋已灵,将恐歇;浴毋已盈,将恐渴;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至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琭琭若玉,而硌硌若石。

注:

1、这里的“涟”字,在帛书《老子》乙本中为“莲”,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裂”,帛书《老子》甲本缺此字。根据文意,此字不可能是“莲”,“裂”也不太恰当。而“莲”字应该是抄录过程中产生的笔误或误读,有可能充当了“涟”的通假字,故本合校版用“涟”字替代。

2、本章最后一句中的“而”字在各本中都是没有的,楚简《老子》无此章内容。从文意来看,此句如果没有“而”字,意思很难通顺,因此有可能是抄录过程中漏掉了“而”字,或者是老子原作就疏漏了此字。为使语句通顺,本合校版补上了这个“而”字。

古本注释

已:太。

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废:倒塌。

歇:尽。

渴:水干。

蹶:倒下,跌倒。

穀:谷的繁体字,据《说文解字》所载,本意为续。

琭:玉有光泽的样子。

硌:坚硬粗糙。读luò。

古本释义

从前得到一的情况:天得到一而清净,地得到一而安宁,神得到一而灵验,溪流得到一而充盈,王侯得到一而成为天下的君长。

它们的极致,叫做:天勿太清净,恐怕将要阴雨连连;地勿太安宁,恐怕将要崩塌;神勿太灵验,恐怕将要竭尽;溪流勿太充盈,恐怕将要干枯;王侯勿太尊贵以至于高高在上,恐怕将要倒下。

故此必定贵以贱为根本,必定高以下为基础。

所以王侯自称孤、寡、不穀,这是他们的贱之根本吗?不是。故此是用了极致之数吗?没有吗?

因此不希望光润如玉,而希望粗糙如石。

真经解读

本章是《道德经》第二次讲到“一”。上一次老子写到,“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详见《重解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意为圣人掌握纯一,用它对天下进行统治。本次老子把往昔的“得一者”做了一番梳理,我们来看看这个“一”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一”在这里指的仍是最纯粹的那个一。老子列举了五种事物曾经得到过纯一的情况,分别如下:

天空因得到纯一而大气清净——那时的空气非常纯净,没有严重的空气污染,于是便能晴空万里、无风无雨。

大地因得到纯一而环境安宁——那时的大地板块稳定,自然环境没有遭到破坏,于是便能无灾无害、宁静祥和。

神明因得到纯一而感应灵验——神明达到了纯净一如之境,充满了灵性,因此能超越世间的局限,拥有神奇的能力。

溪流因得到纯一而溪水充盈——溪流曾经在青山绿树之间流淌,有完整的生态系统来滋养,纯净的山泉源源不绝地补充着溪水,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王侯因得到纯一而成为天下的君长——过去的圣王(如三皇),他们的伟大功绩为万民所景仰——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画八卦、神农创耕种。他们在修行中达到了纯净一如,因此能成为天下共尊的君王。

其至也,谓:天毋已清,将恐涟;地毋已宁,将恐废;神毋已灵,将恐歇;浴毋已盈,将恐渴;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但当那些有利的情况达到了极致,也就是过分追求“得一”的效果,以至于用力过猛,就会造成物极必反的后果:

天空不要太过清净——如果天空晴朗了太久,就该下雨了,而且还不是小雨。正所谓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大自然永远保持着动态平衡。

大地不要太过安宁——大地安宁太久必然酝酿着动荡,板块在大地深处聚积着能量,表面的平静之下,危机正在蠢蠢欲动。总有一天,地动山摇,火山喷发,这些灾害迟早都会发生。

神明不要太过灵验——如果神明太灵验,向其祈求的人必然就多。虽然神明拥有强大的灵性,但也禁不起消耗,用得太多自然会有竭尽的时候。

溪流不要太过充盈——如果溪流总是那么满溢地流淌,山中蕴藏的水量就会过度流失,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久而久之溪水就该枯竭了。

王侯不要太过尊贵,以至于高高在上——王侯作为国家领袖往往容易骄傲自大、自视过高,他们总喜欢把自己摆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以得到万民的景仰。而当王侯把自己尊得太贵、抬得太高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灾祸将要降临了。也许哪天不慎,他便会从高台跌落,再也爬不起来了。

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抬得太高容易跌落,尊得太贵容易衰败,不如放下对高贵的执着,保持一颗谦下的平常心。这就引出了一个道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为什么贵以贱为根本呢?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生来尊贵的。在大自然面前,万物都是“卑贱”的——微不足道的,包括最昂贵的钻石。所以,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尊贵的身份,请不要忘记自己“卑贱”的根本。在“卑贱”的状态下,人们更容易找回中正无私的品质。那些从底层打拼上来的王侯将相,是不是相对而言更懂得体恤民生、关爱百姓呢?

高以下为基础,这个毋庸置疑,高处必定是从下边一层层垒起来的。而地位高高在上的人也一定离不开下层民众的支撑。如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统治者再怎么牛X也会从宝座上跌落下来的。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至数与?无与?

写到这,老子想到了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那就是王侯为何自称孤、寡、不穀呢?老子先来了个自问自答,“这是王侯的贱之本吗?不是。”这样讲大家就明白了,王侯这么称呼自己,并不是为了遵循“贵以贱为本”的道理。紧接着老子又发一问,“故此是用了极致之数吗?”而这次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没有吗?”来进行反问,让读者自行判断。

“孤”字的本意为无父,引申为单独。王侯不可能称自己是无父的孤儿,那是对其父王的大不敬,因此称孤之意实为独自一人。

“寡”字本意为少,亦引申为单独,故王侯道寡也是天下独此一人之意。至于寡夫寡妇之说应为周礼所定,并非“寡”字本意。

“穀”字本意为续,即延续之意。“不穀”就是不延续的意思,这可以理解为无后。但王侯会诅咒自己断子绝孙吗?显然不会。他们之所以自称不穀,应该是想表达后无来者之意——其在三皇五帝的威名之下还不敢夸口说前无古人。至于“不穀”意为不善之说,也不靠谱,谁会说自己是不善、不吉之人呢?

可见,孤、寡、不穀并不是咒骂自己无父、无妻、无后的贱称,也不是自怜孤独无依、自黑寡德不善的谦称,而是王侯标榜自己独一无二、绝后不空前的尊称,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至数”。

老子把自视高贵不凡的王侯们所戴的面具揭开了一半,给他们留了点面子。但是后人不解其中意味,还要为王侯们叫好,赞美他们低调谦虚,可真愁人。上古圣王是不会刻意用名号来表现自己的,后来王侯们喜欢以至尊之数来自称,正好符合上文中“其至也”所列举的情况。王侯如此执着于独一孤绝之高贵地位,恐怕是要摔跟头的。

是故不欲琭琭若玉,而硌硌若石。

最后,老子拿玉与石来做比,形象地阐明了做人不应追求高贵之理。玉是身份高贵的象征,然而老子却表示做人不要像美玉那般光润华贵,而要像石头那样朴实无华。古人喜欢将君子比作美玉,认为君子应该具有如玉一般温润美好、光华内敛的特质,因此人们经常用“温润如玉”来形容君子。但是老子以道观之,却发现美玉太过高贵。君子如玉,将恐蹶。按照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原则,做人还是应该像石头一样,朴实低调一些,反而更好。

本章评述

本章从得一之法开始切入,将天、地、神、浴、王五者“得一”之后的效果分别列出,又指出太过执着于“得一”的效果也会产生反作用,由此引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结论。之后又抛出了一个王侯称孤道寡的千年疑案,让大家去思考。最后以宁做顽石不做美玉来结尾,契合了本章去贵取贱、去高取下的主旨。

老子的文章挥洒自如、思维跳跃,却又思路严谨、融会贯通,细细品味之后总能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文字和语意已经模糊不清了,需要从整体去领会老子思想的脉络和主旨,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这部绝世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