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三士闻道

通行版本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古本合校

上士闻道,勤能行于其中;中士闻道,若闻若无;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孛,迟道如缋,进道如退;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封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愈;大方无偶,大器曼成,大音偳声;天象无型,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

1、这里的“孛”字,在帛书《老子》中为“费”,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昧”,“孛”为楚简《老子》的写法。根据文意,“昧”与“孛”字均可用,“费”字应为抄录时误读的结果。本合校版选用楚简古字。

2、这里的“缋”字,在帛书《老子》中为“类”,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纇”,古文字学家李家浩先生在对楚简《老子》残简进行拼接之后,认为此字为“缋”。从文意来看,此字用“缋”比较恰当,“类”与“纇”应该都是抄录笔误。故本合校版选用“缋”字。

3、这里的“封”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之下土,即 字,其为“封”的古字。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广”。“封”与“广”字义相近,本合校版选用楚简古字。

4、这里的“偶”字,在楚简《老子》及帛书《老子》中都为“禺”,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隅”。“禺”字古同“偶”。从文意来看,此字应为“偶”,“隅”应为抄录时误读的结果。故本合校版用“偶”字替代。

5、这里的“曼”字,在帛书《老子》中为“免”,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晚”,“曼”是楚简《老子》的写法。从文意来看,“曼”与“晚”字均可用,“免”字较为牵强。由于“曼”字相对而言更为恰当,故本合校版选用“曼”字。

6、这里的“偳”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人下耑,应为“偳”的异体字。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希”。“偳”与“希”字均可用,本合校版选用楚简古字。

古本注释

勤:经常。

孛:混乱,糊涂。

缋:同“绘”,绘画。读huì。

封:大。

偷:马虎,随便,轻率,漫不经心。

贞:正,定。

愈:古同“俞”,古代挖空树木做船,空中木为舟。

方:据《说文解字》所载,本意为并船,即并行两船。又指竹筏或木筏。

曼:长。

偳:短。读duān。

褒:广大。

古本释义

上等之士听闻道,经常能行于其中;中等之士听闻道,好像听到又好像没听到;下等之士听闻道,大笑之,不大笑不足以称为道。

所以古语有这些:明道如孛,迟道如缋,进道如退;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封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愈;大方无偶,大器曼成,大音偳声;天象无型,道褒无名。

只有道,很好地起始且很好地完成。

真经解读

本章对上中下三种士人闻道之后的反应做了生动的描写,并将大量蕴含智慧、合乎天道的古语罗列了出来,好让人们自行评判,看看自己属于上士还是中士,或者仍然是个下士。

上士闻道,勤能行于其中;中士闻道,若闻若无;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

人由于先天根基的不同或后天观念的差异,对道的接受程度是有很大差距的。于是老子根据悟性的不同把人大致分为了三种,即上士、中士和下士。

上士闻道

上士闻道之后,便经常身体力行、践行大道。这是讲少数拥有求道精神的人,他们具有“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里仁》)的求道渴望,终生孜孜不倦地寻找道的踪影。他们一旦发现道的点滴,便如饥似渴地融入其中、领悟大道,行住坐卧皆唯道是从,不愿背道而行。

中士闻道

中士对道没有渴望,既不想听也不拒绝,听见了也跟没听见一样,又似乎已经知道了,总之是没什么感觉。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他们的生活似乎离道很远,年复一年地为发财致富打拼、为买房买车奋斗、为老婆孩子忙碌、为柴米油盐操心,没有闲暇去思考宇宙和人生。“说这些有啥用?白耽误功夫。”——这可能就是他们用沉默回应的潜台词吧。

下士闻道

当作没听见算是客气的,下士们可没那么含蓄,他们会对所闻之道哈哈大笑,以表达他们的嘲讽与鄙视。甚至对于下士来说,不能引起他们捧腹大笑的言论都不能称其为道。

这种对道发笑或者表示反感的大有人在,他们只能接受与自己头脑中的固有观念相一致的言论,没法理解那些听起来违反主流意识的东西。比如我说:石头并不像你看到的那么坚固,我们所感觉到的物体也并不那么实在。这一定会招致很多人的反对,甚至嘲笑我的“胡言乱语”,尽管这早已被量子力学所证实。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孛,迟道如缋,进道如退;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封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愈;大方无偶,大器曼成,大音偳声;天象无型,道褒无名。

列举完人们闻道之后的三种反应,老子一口气写下了十三个句子,都是充满哲理、与道相合的古语。用这些古语正好可以测试阅读者目前所处的水平。如果你能认同此理,并行于其中,说明你慧根深厚,有幸成为老子“认证”的上士;如果你看了之后忍不住大笑,那很遗憾,你还是个下士,祝你能早日晋升吧。

明道如孛

明悟大道如同糊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越是活得明白的人越喜欢“装糊涂”,他们虽然对身边发生的事心知肚明,但宁愿做一个“糊涂仙”。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明了“道恒无为”的道理:人生在世,没有什么可执着的,与其啥事都要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不如让自己糊涂一点,还能活得简单随意、逍遥自在。郑板桥的传世名言“难得糊涂”正和此语相通,想必他也是悟出了这个道理的。

迟道如缋

迟缓修道如同绘画。修道宜缓不宜急,行住坐卧皆是道。修道之人要从生活中慢慢体悟、勤加修行。就像绘画一样,一笔一笔细心描绘,才能画出精美的佳作。

进道如退

精进得道如同倒退。这也是一个奇特的现象,有时候修道日久有所进境,反而如同退步一般。比如一个人在修道过程中需要放下自我、忘掉过去。他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可能都不再重要了。此时他需要的是脱胎换骨、涅磐重生。这个蜕变的过程是痛苦的,原先的优势此时似乎已消失殆尽,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原点,变成了一无所长之人。而只有这样,他才能重新找回真正的自己,悟得大道、超凡入圣。

实际上,造成“进道如退”的原因就是上一章所讲的“返也者,道之动也”。合道的运动方向是返回,这与世间万物的运行方向恰恰是相反的,所以修道之人只要有所进步,就感觉自己相对于世俗来说是在倒退。

这前三句古语分别讲的是悟道、修道、得道。悟道如糊涂,修道如绘画,得道如倒退,三句话就把求道过程中的种种状况做了个极其精炼的总结。如此道言道语,读者们是否能接受呢?

上德如浴

上等之德如同溪流。本句与第八章中的“上善如水”遥相呼应,看来老子很喜欢用水来比喻美好的东西。而第二十八章中的“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一句,是本句的最佳诠释。上等之德就像溪流那样“知其白,守其辱”,而且溪流是“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所以将上德比作溪流再贴切不过了。

大白如辱

非常纯洁如同污浊。这句话好像与现实不符,特别纯净洁白的事物怎么就看起来污浊了呢?因为大白不白,“大白”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纯洁,就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非常纯洁的东西反而看起来好像不太纯洁,这才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所以说,真正的纯洁并不只是表面的纯净,而应该是浑然一体的纯朴。大白如浊,大白不白,这与上德不德、大仁不仁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封德如不足

大德如同德行不足。既然是大德,为何反而像是德行不足呢?这从第三十八章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一句之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正因为上德不讲德,所以大德之人很少卖弄自己的德行,于是在常人眼中,他就好像德行不足一般。而一旦他开始刻意表现自己有德,那他就真的要沦为无德之人了。

建德如偷

建立德行如同漫不经心。建设社会道德,实行以德治国,这是中国每个统治者都想做的事。但良好德行的培养不是靠喊口号、搞运动就能完成的,那需要在潜移默化之中慢慢达成,仿佛在不经意之间,还得轻松easy。因此老子说,“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无为”与“不言”的治理与教化,有几人做到了呢?

质贞如愈

品质坚贞如同独木舟。这个“质贞”讲的也是人品,而不是物品。物品之中比独木舟端正、稳定、坚固的有的是,没必要单拿它来说。古语把良好的品德比作独木舟,是因为独木舟具有“贞”的所有特性。古人挖空树木造船,用一根独木就能在江河中航行,它总能保持船身端正,在风浪中也能稳定漂浮,而且十分坚固耐用。一个人如果具备了独木舟既不易翻、又不易沉、也不易坏的品质,那他一定能在人生的大风大浪面前保持住坚定与正直的美德。

这五句古语都与德有关,分别是上等之德、纯洁之德、广大之德、建立美德、坚贞之德。加上前面关于道的三句古语,这八句话的句式都是相同的。在这八句之中有四句是前后反转的,即:明道如孛,进道如退,大白如辱,封德如不足。而迟道如缋、上德如浴、建德如偷、质贞如愈这四句并没有反转之意。既然是古语大集合,这样的安排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律了。

大方无偶

大船没有并排而行的。古时将两船并排称为方,后来船造得越来越大,于是发现大船不能与别的船相邻并行。为何不能相邻并行呢?这是一个常识问题,也是一个物理问题。大家上学的时候应该都做个一个实验,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两张纸就会靠在一起。这是一个基本的流体力学原理,即流体经过狭窄区域比经过宽阔区域的流速要快,而流速较快的狭窄区域内压强较小,因此会受到外侧流体向内施加的压力。同理,并行的两船如果靠得很近也会受到两侧水流的压力,很容易撞到一起。小船如果相撞可能还问题不大,而与大船相撞就非常危险了。

这句古语虽然讲的是常识,但也可引申到人事,即大人物通常没有同伴。是不是这样?我们所知的帝王将相有同伴吗?真是少之又少。有一个特例,就是刘关张的兄弟情义,但那只是小说而已。即便真是情深义重,刘备称雄之后与关张二人也变成了君臣关系。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大人物必定卓然不群,很难与他人并驾齐驱。

大器曼成

大器需要长时间做成。大型器具制作起来难度大、工时长,这也是一个常识。而这个常识同样被引申到了人事上,即大才通常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才能成就。成语“大器晚成”的原型就是这句话。

大音偳声

大音往往短促发声。巨大的声音有哪些?有雷声、爆炸声。据说人类观测到的最大声音是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声响。这些声音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时间短促。这同样是一个常识问题,大音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式地产生,无法维持长时间的发声。而这个常识也包含了一个哲理——大动静都长不了。所以要想长久,就不能把动静搞得太大。

上述三句古语讲的都是“大”——大船、大器、大音,同时这三种事物又可以引申为大人物、大才、大动静。这些古语通过对常见事物的常识性描述,为人们揭示出一个共通的道理,即大的事物必有其不利的一面。无偶是大方的遗憾,曼成是大器的代价,偳声是大音的弱点,这些都是因其大而必然要面临的问题。

天象无型

天文现象没有模式。古人夜观天象,了解了非常丰富的天文知识,但老子为何仍然说天象没有固定模式呢?因为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天文现象还是很有限的,只能对太阳出没、月球盈亏、日月交食、行星运行进行系统的研究,而对于流星、彗星、黑洞、超新星爆炸以及银河系运转、星云运动等都无法总结出准确的模型。古人认为人类难以掌握天象的所有规律,故说“天象无型”。而这句“天象无型”后来被通行本《道德经》修改为“大象无形”,就失去了原本的意味。

道褒无名

道虽广大却没有名号。本句与“道恒无名”相通,对于这一点老子已在第三十二章讲到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最后这两句古语讲的都是“无”——无型、无名。总的来说,就是像“天”与“道”这种广大无边、深邃玄妙的事物,是不可能用模式或名称描述清楚的,能描述出来的都有其局限性。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本章最后,老子感叹道,只有道才是善始善成的。这个“善始且善成”主要是指道行而言,即道能让事物从始至终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我们知道,做一件事要想善始善终是有难度的。有些不能善始,有些不能善终,也有的既不能善始又不能善终。只有唯道是从,才能实现善始善终的美好愿望。

本章评述

本章先列举了三种人闻道之后的反应,说明道并不是所有人都喜闻乐见的,除了上士能听出其中奥妙之外,中士和下士都不会太当回事。这很现实,道本来就是为少数人而讲的,只是这些少数人到底占多大比例,并不确定。也许是万分之一、也许是千分之一、也许是百分之一。要知道,当这个比例能达到十分之一的时候,就已经很可观了,社会就会发生巨变。而当这个比例达到三之一甚至更多的时候,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天下大同的时代就要来临了,人类将会步入以道为准则的“理想国”。

老子在说明了人的层次差异之后,来了一大段古语串烧,让读者自己来测评一下目前所处的层次。不知读者们看了这些大道理之后,做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