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道的衍生

通行版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古本合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不得死,吾将以为学父。

古本注释

父: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读fǔ。

古本释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背负阴而抱持阳,内里之气用来调和。

人们所憎恶的,就是孤、寡、不穀,而王侯却用来自称。

万物或减损自己反而得到增益,或增益自己反而产生减损。

故此他人所教授的,黄昏时进行议论而教授给别人。

故此强劲有力之人不应该死,我将把他们作为学习榜样。

真经解读

本章是《道德经》的一个重点章节,讲述了道是如何衍生出万物的,以及由道所生的万物天然具备的特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为天下母,为“有”亦为“无”,“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详见《重解道德经》第四十章),故道生万物。道是如何化生万物的呢?老子将此过程分成了四步来进行描述。

道生一

道从若有若无的混沌之中生出了浑然一气,即无极生太极。

一生二

浑然一气分化为阴阳二气,即太极生两仪。

二生三

阴阳二气相交合,产生了第三种气——阴阳和合之气。

三生万物

阴气、阳气与阴阳和合之气通过各种方式的组合生成了世间万物。

老子所写的这个道的衍生过程与《易传·系辞上传》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所差别。其差别主要在于前者是二生三,而后者是二生四。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二生三”着重的是阴阳交合而有新生,而“二生四”着重的是事物的逐步分化。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道经过一系列的演化所生成的万物有着相同的特性,那就是负阴、抱阳、有中气。为何万物都有这个特性呢,因为“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二气相交合,生出阴阳和合之气,之后再由阴气、阳气与阴阳和气共同生成万物。既然万物皆由此三气所生,自然也就离不开它们了。万物的内部是阴阳和气,而外部则一边背着阴气、一边抱着阳气。阴阳二气不断地与万物之内的阴阳和气相交流,阴阳和气也不断地调和着阴阳二气,从而保持了整个系统的阴阳平衡。

每一件东西都是如此,既有阴的一面,又有阳的一面,同时还得有阴阳调和的一面。一旦这种阴阳平衡的状态被打破,就会产生各种问题,就像一个人阴阳失调便会生病一样。

万物需要三气来维持和谐与稳定的状态,只有阴阳二气而缺少阴阳和气,就无法形成万物。这就是“三生万物”而非“二生万物”的原因所在。可见,阴阳二元对立思维是过于简单粗暴了,还是放下非善即恶、非黑即白的僵化观念,多学学中庸之道吧。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

正因为万物都是由三气聚合而成,体现了平衡与和谐之美,故“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像孤、寡、不穀这种孤绝之数必然会被天下人所憎恶。但奇怪的是,王侯们偏偏喜欢用这些不祥之名来称呼自己。老子在此处省略了六个字——这不是找倒霉嘛!这就验证了前文“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至数与?无与?”(详见《重解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这句话的用意。很显然,王侯自称孤、寡、不穀是至数,是天下人之所恶。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万物常常是阴消阳长、阴长阳消,处于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之中。根据这个原理,一件事物在某方面有所减损,必然会在另一方面有所增益。同理,如在某方面有所增益,就必然会在另一方面有所减损。“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其实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另一种表述,讲的都是损益平衡、得失平衡之理。

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

老子把教与学看作是损与益、失与得。教人相当于减损了自己的学术优势,而学习则相当于增益了自己的学术水平。根据得失平衡原理,如果别人教了自己,那么自己虽有所得,但也有所失。于是傍晚喝茶聊天的时候,就再把学到的东西教授给其他人,则自己虽有所失,亦能有所得。如此,便在一得一失、一失一得之间,维持了自己的损益平衡。同时,有益的知识也可以得到传播。而只学不教之人,得到的多必然失去也多,如果得到了学识却失去了福德,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故强良者不得死,吾将以为学父。

本章最后,老子感慨地写到,“强良者不得死”。这个“强良”并非现代包含贬义的那个“强梁”,而是对强劲有力者的赞美之词。而“不得死”也并非“不得其死”,后者是骂人不得好死,老子会骂人家不得好死?笑话。更不可能骂完人家还“吾将以为教父”,把不得好死的诅咒作为他的教学重点。其实这句话是老子对那些本领高强之人的崇敬和缅怀。那些高人不应该死,老子还打算向他们求教呢。

老子主张平衡得与失,当然也要平衡教与学。自己从别人那里学到的,必须再教授给其他人,而不能私藏秘法。老子非常希望能向“强良者”求教,好把那些高深的道法传授出去,只可惜很多高人已经离开人世了。

本章评述

本章先将道生万物的过程做了一番讲解,从哲学层面对宇宙创生这个人类永恒之谜进行了最精炼的阐释。天地之变尽于数,用数字说话最直观明了。从道之始直至生成万物,中间还经历了一、二、三的演化过程。简要来说就是从混沌到明晰,从纯一到分极,再从对立到交融,最终必须兼容并包才能创造出如此精彩纷呈的世界。

这种由0至∞的衍生规律,正是悟道的关键所在。如果说0代表初始,一代表纯一,二代表平衡,三代表和谐,那么万物共生则是大道自然的最佳展现。万物是得失平衡的,人类也是如此。只有每个人都把自己所得到的东西再贡献出去,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而人们所失去的,也一定可以得到另一种形式的补偿。像那种生怕自己的本事被人学去的狭隘思维,终究成不了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