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奔驰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无形的东西能进入到没有空隙的地方,我因此知道无为之有益。
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少有能比得上它们的。
本章仍是对“无为”这个概念所进行的阐释。本章各版本内容非常接近,是几乎没有歧义的一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天下至柔,如水;天下至坚,如石。我们看小溪是如何流向江海的,原本柔弱的溪水无惧岩石的阻碍,肆意流淌于山谷之间,而涓涓细流终能汇成滔滔江水,奔流到海不复回。故此,可以说至柔之水超越了至坚之石。
如果说至柔还是有形之物,那么接下来的“无有”就是无形无象了。老子所说的“无有”并不是指绝对的空无,如果是绝对的空无就不能入于它物了。这种被称作“无有”的东西也是很常见的,比方说气体,或者是光与热,都可算作“无有”。“无间”也并非绝对没有间隙,只是看起来很致密而已。如果从微观来看,事实上任何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空隙,所以无形的东西才能够进入到致密的物质里。比如熏烤腊肉,就是利用烟气可以渗入肉块之中的原理。而光与热入于它物更是常见现象,只是原理不同而已。
天下至柔之水因其不强求直达江海,故可称无为。正因其柔顺婉转,才能历经百转千回穿越天下至坚之石的重重阻碍而奔流入海。无形的东西因其不以强硬方式进入它物,故可称无为。而正因其超越了有形的桎梏,才能任意进入它物而不受阻碍。老子通过对上述现象的观察,发现“无为”是个好东西,能够做到很多“有为”实现不了的事,于是得出了无为有益的结论。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此句与第二章中的“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遥相呼应,再次说明不刻意引导的教化,以及不刻意而为的行为方式,是天下最有益、最可贵的,必须提起足够的重视。如果人们的教化和行为都能如水一般的无为,那天下将会是多么的和谐自然啊!
本章通过“至柔”和“无有”能超越“至坚”和“无间”的现象引出了无为有益的结论,并强调“无为”以及与之相关的“不言之教”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无为的益处和优越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治国上。无为而治是老子反复强调的为政理念,因此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无为即不刻意而为,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政府很少干预人民的生活;表现在经济上,就是政府很少操控市场。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对于民众吃什么食物、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房子、坐什么交通工具等事务不做或少做具体规定,而对于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也不搞强制性计划。
很显然,计划经济理论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是背道而驰的,历史已经为人们展示了强调“有为”的计划经济无法摆脱贫困的失败例证,也验证了与“无为”思想暗合的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不过,这并不是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很完善了。要知道,市场经济虽然“无为”,但也不能完全放任,因为它还要遵循一个根本原则,那就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