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长久之道

通行版本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古本合校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止与亡孰妨?

甚爱必大费,唇贓必多亡。

故知足不辱,知走不殆,可以长久。

注:

1、这里的“止与亡”,在楚简《老子》中分别在“止”、“亡”二字之下加了一个“贝”字,现代汉语已无此二字。此二字之意应分别为止财与亡财,即停止求财与丧失资财。“止”字在帛书《老子》甲本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得”,应为抄录时因无法辨识而附会出来的。“亡”字各版本基本一致。帛书《老子》乙本缺此二字。根据文意,“止”比“得”更为恰当,故本合校版用“止”字替代。

2、这里的“妨”字,在楚简《老子》中为“肪”,应为“妨”的通假字。此字在帛书《老子》甲本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病”,帛书《老子》乙本缺此字。从文意来看,“妨”比“病”更为恰当,故本合校版用“妨”字替代。

3、这里的“走”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止下止,即 字,其为“走”的异体字。此字在帛书《老子》甲本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止”,帛书《老子》乙本缺此字。从文意来看,“走”比“止”更为恰当,故本合校版选用“走”字。

古本注释

多:重。

妨:有害。

唇:据《说文解字》所载,其义为惊。

贓:受贿,贪污。读zāng。

古本释义

名声与身体哪个亲近?身体与财物哪个重要?停止求财与丧失资财哪个有害?

过度喜爱必然大肆耗费,令人震惊的贪赃必然多多丧失资财。

故此知道满足不会受辱,知道离去不会危殆,可以长久。

真经解读

本章讲的是名、利与身的轻重关系,是对人类的扭曲价值观予以纠正的重要一课。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止与亡孰妨?

老子连发三问,为的是让人们好好反思一下。

一问名与身

名是什么?人们追求的名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名誉,二是名气,或兼而有之。名誉代表名的性质,追求名誉的人想得到他人的好评,希望被人们赞美,如能名留青史就更好了。名气代表名的大小,追求名气的人就是想出名,不论这个名是美名还是恶名,只要能出名,怎么着都行。身就是人的身体,即肉身。

对于“名”与“身”的权衡,世人往往是要名不要身的。表现在为了名誉或名气不惜损害身体,甚至搭上性命。比如有的人受到了侮辱就像要了他的命一样,为了保卫自己的名节,或大打出手,或以死相逼。这正应了那句被后人篡改而来的“名言”——宠辱若惊(详见《重解道德经》第十三章)。受宠受辱都像受到惊吓一样,可见世人是多么的看重名誉荣辱啊。还有一些为了出名不惜铤而走险的人,可能“粉丝”是多了,命却没了。这不禁让人想问一句,到底是名跟自己亲,还是身跟自己亲?显然是身体跟自己更亲近嘛!名不过是身外之虚名,怎能与自己的身体相提并论呢?

这里有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就是“名与身孰亲”的问题中隐含着“身”与“我”的差别。从这句话中很容易看出“名”与“身”都非“我”,故此才会发出哪一个跟自己更亲近的疑问。从这一点也证明了古人对身体与灵魂的区分,他们自古以来就知道身体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灵魂在世间的一个载体。

二问身与货

货即财物。老子接着问到,身与财哪个重要?刚才讲的是名,现在讲利。很明显,当然是身体比财物重要。但世人偏偏又总是重财不重身、要钱不要命。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世人为了追求金钱财富,往往是奋不顾身的,甚至不惜拼上性命。可事实上,那些钱财只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财伤身,值吗?

三问止与亡

这里的“止”、“亡”二字均与财有关,故“止”字应作停止求财理解,“亡”字应作丧失资财理解。此问承接上问,接着探讨对待财利的态度——大家是觉得停止追求财富有害呢?还是觉得财富丧失净尽有害呢?

停止求财就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去,比如艺术创作,或者任何对人类有益的事。不求财并不意味着没有财,只是求财不再是目标,而很可能是顺带的结果。但执着于求财就不一样了,“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第二十九章),其结果往往是钱财尽失、一无所有。因执着于求财而彻底丧失资财必定是有害的,而主动放下求财执念却可以收获更多的快乐。不求财却能得财,求财反而失财,这正好符合“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或为而不为之理。

第一问问的是名与身的轻重关系,第二问问的是利与身的轻重关系,第三问问的是主动放下利益与被动失去利益哪个对自己有害。老子这三问,就是要帮助人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反思,不知大家做何感想呢?

甚爱必大费,唇贓必多亡。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喜欢一件事物必然会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同时还要付出感情。而当一个人极其喜爱某人、某事或某物的时候,必将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以及感情,以求拥有或享受其中,甚至不惜为其倾尽所有。过分的爱也是一种执着,执着必然有失,因此贪爱之人一定会为其所爱付出巨大的代价。

同样的,为谋取不义之财而不惜贪赃枉法的人,将会失去得更多,甚至为财伤命的也大有人在。老子在此特别提到了贪污腐败已达惊人地步的贪官污吏们,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那些巨贪最终都难逃倾家荡产的结局。

“甚爱”与“唇贓”,一个是因贪爱而大费,一个是因贪赃而多亡,虽表现形式不同,却都是贪恋执着的典型,自然不会有好结果。这进一步说明了“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的道理。

故知足不辱,知走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引导人们思考名、利与身体到底孰轻孰重,跟着这个思路便能推导出一个结论——知足不会受辱。因为懂得知足则能适可而止,能适可而止则不会为名利而伤身,不为名利伤身则能身心康泰、逍遥自在。如此一来,反而能够保住名声、免受侮辱。

光是知足还不够,在某些情况下还得“知走”,也就是该离开时得离开。就像前文所讲的,“如诒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走,知走所以不殆。”(详见《重解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传法有名之后得知走,免得让人嫉恨,这就是需要离开的情况之一。知足放下执着,知走避免凶险。如能做到这些,必然可以长久。

本章评述

名与利最令世人着迷,没得到的人千方百计想得到,一旦得到了便痴迷其中、难以割舍,仿佛它们就是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了。《西游记》第一回有诗云: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这首诗把世人只求名利、不惜身命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千百年来,世人来来去去,始终放不下名利二字。

世人为名所累、为利所迷,而对于生存于世最依赖的身体却总是漠不关心。老子希望人们认真思考名、利与身体的轻重关系,并给出了住世长久的良方——知足与知走。人们如能及时醒悟并付诸行动,想必就可以长命百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