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老子人生智慧五则

通行版本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古本合校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浧若中,其用不穷。

大攼若短,大诚若诎,大直若屈。

注:

1、这里的“中”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盅”,在帛书《老子》乙本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冲”,“中”是楚简《老子》的写法。从文意来看,此字应为“中”,“盅”与“冲”应该都是抄录时误读的结果。

2、这里的“短”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左亻又出,即 字,据《康熙字典》所载,其意为短,现代汉语已无此字。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拙”。从文意来看,此字应为短缺之意,“拙”字应为抄录笔误。故本合校版用“短”字替代。

3、这里的“大诚若诎”四字,在楚简《老子》中为“大城若诎”,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大赢如 ”( 字之意为热),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大辩若讷”,帛书《老子》乙本此四字残缺。“大城若诎”中的“城”应为通假字,其本字应为“诚”,故“大城若诎”应为“大诚若诎”。本合校版选用楚简古字,故以“大诚若诎”替代。

4、通行本《道德经》在本章的最后一句与本章内容没有直接联系。楚简《老子》在“大直若屈”之后有明确的分段符号,应为完整段落的结束。此句应为第五十四章的开头部分,故本合校版将此句从本章删去。

古本注释

敝:衰败。

攼:得。读gān。

诎:言语钝拙。读qū。

古本释义

大的成就如同有欠缺,这个作用是不会衰败。

非常的盈满如同半满,这个作用是不会穷尽。

巨大的获得如同短缺,非常的诚实如同言语钝拙,非常的正直如同屈从。

真经解读

上一章讲的是价值观的问题,本章接着讲做人的道理。老子连用五个“大……若……”句式,讲述了五种人生智慧。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当一个人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时候,是心满意足、自我陶醉好呢?还是不骄不躁、谦虚低调好呢?答案一定是后者。要发自内心的谦虚,就好像自己的成就还有所欠缺一样。这起到的作用就是不会衰败。

“其用不敝”的“其”指的是什么呢?对于这一点,大多数的解读都指向了“大成”,认为这个“不敝”的作用是用来描述“大成”的。但老子这句话的本意应该是劝人不要执迷于“大成”,在取得了大成就之后也要如同成果有欠缺一样。不骄傲自满,不得意忘形,才不至于乐极生悲,才能保持长盛不衰。因此这个“其”指的应该是“大成若缺”这种态度,是这种态度起到了阻止衰败的作用。究其原理,就与“柔弱胜强”一样。“若缺”就是守弱,只有“若缺”才能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就,从而避免了盛极而衰的发生。

人们普遍会把这个“大成若缺”与第四十一章中的“大白如辱”联系到一起,于是将“大成若缺”理解为:非常完满的东西就像有欠缺一样。这就容易引起误解,以为老子是在讲缺陷美,做什么事非得弄出点残缺来,才觉得完美。但本章的写法与第四十一章不同,“大成若缺”之后还有个“其用不敝”,不能用相同的思路来解读。“大白如辱”是真的要守辱,而“大成若缺”却不是真的要抱残守缺,只是让人们抱着仿佛有欠缺一般的谦虚态度,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衰败。

大浧若中,其用不穷。

本句的解读方式与上句相同。如果一个人拥有了非常多的财富或资源,在态度上要如同自己并没有那么多。比方说你有满满一瓶水,要当作只有半瓶那么多,这样你就不会很快把水喝光。而且刚喝完半瓶你就会去寻找水源了,不至于让自己没水喝。所以“大浧若中”起到的作用就是不会让自己山穷水尽。

大攼若短,大诚若诎,大直若屈。

接下来这三句与前两句是相通的,讲的都是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大攼若短

“大攼”即大得,得到了很多要如同短缺一般。这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应该是不致得而复失。比如一个人中了千万大奖,一下子变成了富翁。如果他因此得意忘形,开始过上挥霍无度的生活,那用不了几年,他的钱就得败光了。而另一种情况,即使得到了很多钱,却如同没钱的时候一样,仍然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那他就不会失去这些财富了。

大诚若诎

“大诚”是一种美德,而特别诚实的人要如同言语钝拙一般。这起到的作用应该是避免言多语失、因言获罪。的确如此,诚实固然是好,但如果诚实到口无遮拦的地步,不分场合什么话都说,就有问题了。一方面可能由于说了某些敏感言论而被人抓住把柄,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说了别人的隐私而被人记恨。这样的例子可是屡见不鲜啊,相信读者瞬间就能想到好几个。可见诚实之人并不需要巧舌如簧、伶牙俐齿,还是“嘴笨”一点好,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误会和麻烦。

另外,言语上的迟钝、笨拙并不代表思维的迟钝、笨拙,可能只是说话之前多想了几秒钟而已。有些话难以启齿,有些话欲说还休,于是就给人留下了笨拙的印象。可是这种所谓的迟钝、笨拙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直若屈

“大直”也是一种美德,而老子认为,特别正直的人有时要如同屈从他人一般。这起到的作用想必是降低受损伤的风险吧。正直之人往往都是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不过这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太过正直很有可能会被人强行“掰折”。这种例子也是数不胜数,尤以南宋名相文天祥最为人所称道。其面对蒙元的威逼利诱毫不退让,最终以身殉国,将“宁折不弯”的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按照老子的主张,正直之人有时也得适当地屈从他人,以求保全。这不禁令人疑惑,难道老子是支持人们为保全性命而去当汉奸吗?我想这个问题得这样看:

某些事如果能保全自己不受损伤,又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正直之人也是可以暂时屈从于对方的淫威的。比如有人对你持刀抢劫,作为一个正直之人是没有必要为了表现自己的正直而与其拼命的,暂且顺从一回,把钱给他就得了(武功高强的可以另当别论)。同理,韩信受了胯下之辱就能说明他不正直吗?那也是“大直若屈”的表现。他懂得好汉不吃眼前亏,暂时认怂是为了避免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

对于原则性的问题,比如国家安全问题、人民利益问题,或者涉及他人生命安危的问题,就不一定非要“大直若屈”了。当然,为顾全大局考虑,有些事也可以采取迂回战术,搞曲线救国。先屈服强敌以保存实力,再伺机来个反戈一击。比如无奈投降魏国的姜维,游说钟会而赢得了复国良机,这就是典型的迂回战术,只可惜走漏了消息而功败垂成。如果事态已经不再有迂回的可能,则只能直面强敌、赴汤蹈火了。所以,到底如何处理,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大直若屈”很容易让人感觉没骨气,因为不知道要“屈”到什么时候为止。有些人就这么一直屈从着、迁就着,从来没有直起腰杆的时候。可见“大直若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策略,而是要审时度势、恰到好处的。老子此说只是想告诉正直的人们,并不是啥事都要和对手硬碰硬、死磕到底,该软的时候还得软,实在没辙了再拼命也不迟。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是一种逆境求生的智慧。

以上这三句与前面两句相比,都省略了后半句,我暂且把它们补足: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浧若中,其用不穷。

大攼若短,其用不失。

大诚若诎,其用不误。

大直若屈,其用不折。

本章评述

上述这五种人生智慧并不是提倡虚伪狡诈,而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而运用的一组策略,这组策略的本质就是“柔弱胜强”。从中国文化中提炼出的这种生存哲学及其所包含的睿智与柔韧,也许正是华夏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断绝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