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乐

通行版本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古本合校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注:这里的“险”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佥中井下曰,似为“险”的古字。此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憯”,即悲痛之意;此字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大”。帛书《老子》乙本缺此字。从文意来看,此字应为“险”。“大”字亦可用,但与下句重复。“憯”字应为抄录时误读的结果。故本合校版选用“险”字。

古本注释

却:退。

粪:施肥。

古本释义

天下有道,退而赶马施肥;天下无道,战马出现于城郊。

过失没有比过分的欲求更重的,灾殃没有比想要获得更危险的,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

知足作为满足来说,这常常是满足的。

真经解读

本章着重阐述知足的问题,告诫人们不知足将会造成哪些危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这句话以马作为社会环境变化的缩影,生动地描绘出“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这两幅反差巨大的社会图景。天下有道,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此时的马除了作为代步工具之外,也可以退而求其次,作为农耕工具来使用。而天下无道,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发生,此时的马就变成了战争工具,被拉到战场上打仗去了。

老子认为世界安定或动荡的根源在于是否有道行于天下。大道行于天下,则一切顺其自然,社会和谐安乐,大家都过得很愉快,没有必要发动战争。天下失道,人们不再遵循顺其自然之理,各种人为制造的社会问题将会涌现出来,以至于社会矛盾凸显,国际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天下无道所造成的问题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冲突,另一方面是国内人民的生活艰困与阶层分化。老子所在的春秋时期,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诸侯之间的互相征伐,因此那时的天下无道主要是针对统治阶层来说的,是各国的王侯失去了道心、遗忘了天道,才使得战火频仍、民不聊生。而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天下无道的问题就主要体现在人民与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上了。历史上一次次的人民起义与叛乱足以让后人了解当时天下无道的社会乱象。至于古中国与外族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乃至近代的世界大战,作为更大范围的国际冲突,同样也是天下失道的结果。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老子是反战的,他对战争进行深入思考之后,发现天下无道才是引发战争的根源所在。的确,战争是天下无道所导致的各种社会危机不断累积的结果,而天下无道的社会都存在哪些值得人们警惕的问题呢?接下来老子就讲述了因无道或失道而导致的社会病的三个典型症状。

罪莫厚乎甚欲

第一个症状是过分的欲求。老子认为没有比这个更为严重的过失了。“甚爱必大费”(第四十四章),无论什么事,只要是过分痴迷就不好了。甚欲与甚爱相似,都是超出了正常爱欲之外的欲望。正常的欲望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动力,但物极必反,过分的欲望反而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破坏力。

失道之人置天道自然于不顾,肆意妄为、纵欲无度,其破坏力之巨大往往使人无法抵御。甚欲使他们迷失了自我,被欲望所控制,甚至可以达到丧心病狂的程度。他们不但伤害了自己,往往也会伤害别人,这从很多极端案件中都能得到印证。故此老子一直在反复强调欲望的危险性。

咎莫险乎欲得

第二个症状是想要获得。欲求过多无法满足,进而想要彻底占有。老子认为没有比这个更危险的灾殃了。可是想要获得的想法不是很正常吗?怎么就会引起灾殃呢?当然,正常的欲得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其中所隐藏的危险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也就是说,欲得并不是必然会发生灾殃,但其具有潜在的风险性,很有可能会因一念之差而造成不良后果。

比如某人想要得到iPhone手机,朝思暮想而钱不够,如果能努力工作赚钱则还算正当,而急不可耐地去卖肾、去裸贷、去偷盗,这就使得发生灾殃的风险变为了现实。可见这个“险”字用在此处还是很恰当的。

但是让所有人都消除这种想要获得的想法,成为无欲无求之人,也不太现实。怎么办?要强制人们放弃私有观念吗?老子应该是不会这么想的。正常的欲得关键在于适度。如果人们能顺其自然,不执着于欲望,不强求获得,常怀大公无私之心,少生自私自利之念,反倒有可能不欲得而自得。

祸莫大乎不知足

第三个症状是不知足。得到了还不知满足,老子认为没有比这个更大的祸患了。因为天下失道,人们不再懂得大道自然为何物,于是便与自然天成的事物渐行渐远了。人类越来越痴迷于人造之物,痴迷于高科技,让自己与大自然长期隔离。那些曾经广为人知的自然平衡、天道循环之理被渐渐淡忘,取而代之的是贪得无厌、为所欲为,以及为了制造更多的产品而无休止地攫取自然资源。由于脱离自然太久,人们以为任何事物都可以无限获取,于是无论得到多少都不知道满足,永远想要得到更多、更多、更多……

人们不断地争取、不停地攀比,似乎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他们乐此不疲,不愿意相信“有得必有失”这种令人“失望”的言论,于是便在迷失的道路上无休止地狂奔下去。可是背道而驰的结果,必将是大祸临头、悔之晚矣。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知足即知道满足,而满足是一种感觉。人们由于脱离了自然,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因而变得感觉迟钝,不知道何时该适可而止,总是处于欲求不满的状态之中。得到了仍嫌不够,得到越多想要更多,刚感到了满足,没过多久又想要了。因此,对于不知足之人,满足感只是暂时的,永远无法使其得到真正的满足。

而知足就不一样了,一个人如能了知在自然状态下本该具有的那种满足感,他就应该可以学会适可而止。比如了知农民辛苦劳作之后对丰收的满足,他就不会浪费粮食;了知牧民放牧牛羊之后望着羊羔吃奶的满足,他就不会毁坏草原;了知渔民冒着风浪出海之后满载而归的满足,他就不会污染海洋。当这个人知道自己理应满足的时候,他就不会无休止地求取,更无法以破坏大自然、危害后代生存为代价来换取短暂的满足感,那么他过多的欲望也就可以平息了。如此看来,只有懂得知足的人所获得的满足感才有可能保持长久。

本章评述

本章先是描述了“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这两种社会环境下人民生活的巨大反差,进而对无道社会的痼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甚欲的身心状态,到欲得的强烈渴求,再到得到之后的不知满足,老子对人类欲望的洞察相当深刻。

欲望本没有好坏之分,是人的执着与放纵才把欲望变成了毒药。人类沉迷于对名、利、情的欲望之中不能自拔,不知道有很多东西早就该心满意足了。而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根本便是放下执着、顺应自然、知足常乐。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让大道重行于天下。

有一个问题很容易让人困惑,那就是知足往往会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相混淆。从表面来看,似乎安于现状就是知足,不思进取也可以被美化为知足常乐,但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一种极为消极的状态,是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的保守心态。这类人只想生活在他们的“安全地带”之内,一步都不愿意离开。而知足并不是止步不前,只是知道在该刹车的时候要踩刹车。知足者因领悟天道而获得了持久的满足感,但他们不会允许自己处于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他们能勇敢地迈出前进的脚步,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同时又不会让自己过于放纵而招致灾祸。知足者永远能从各种人生境遇之中找到满足感,不论他所走的道路是艰难还是安逸,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也是知足恒足的原因之一。

由于老子的知足哲学常常被世人误解,从而使得道家思想给人们留下了消极避世的印象。但实际上,知足恰恰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希望那些把苟且偷安当作知足的人能发现其中的差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