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爱民如子

通行版本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古本合校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注:这里的“翕”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写作左忄右翕,即 字,据《康熙字典》所载,其为心热之意,现代汉语已无此字。此字在帛书《老子》乙本中为“欱”,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歙”。因这几个字都与“翕”字相通,为“翕”的异体字,故本合校版用“翕”字替代。

古本注释

翕:合和,聚集。读xī。

古本释义

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心愿,以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心愿。

良善之人善待他,不良善之人也善待他,德行便良善了。

诚信之人信任他,不诚信之人也信任他,德行便诚信了。

圣人在天下,凝聚啊!为天下人混合其心。

百姓都注入圣人的耳目了,圣人把百姓都当作自己的孩子。

真经解读

本章讲的是圣人与百姓之间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都很推崇圣王之治,百姓总是希望能有一位圣王来施行德政。偶尔有圣王登位也的确能对百姓爱护有加,只是这种圣王在历史上出现得太少了。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治理天下总是把自己的心愿搁到一边,而把百姓的心愿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凡是百姓想要的,圣人就会当成自己的事,想方设法帮他们实现。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如此才能做到“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第十七章)

老子在这里再次强调了“民为重、君为轻”的为政理念。统治阶层只有坚持这样的宗旨和价值观才有可能实现民心所向、长治久安。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善者即心灵美好之人;不善者即心灵不够美好之人。老子讲,无论是善者还是不善者,都要善待他。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区别,而释迦摩尼和耶稣的思想与老子是一致的。

对于善者,人们一般都能友善对待。而对于不善者,观念就有了分歧。孔子的态度是比较耿直的,这在《论语·宪问》中有具体论述——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见,孔子主张以公正的态度来对待怨恨,也就是不善者直之,这与老子的不善者善之有很大的差别。

孔子追求公正,有什么仇恨可以摊开来说,该我认错受罚的我认,该你认错受罚的你也不要跑。而老子是不分好赖、一视同仁,不管是不是仇人,都能不计前嫌,以善意相待。这两种态度在境界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孔子的“以直报怨”对于公正这件事是比较执着的,有些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意味;而老子是“以德报怨”,已经不在意什么公正不公正的问题了,他要的是善待众生,是平等博爱。

老子的“以德报怨”意在以德服人、化干戈为玉帛。如果人们都能得到善待,都能感受到圣人的善意,那些不善者将会逐渐被善的氛围所感化,整个社会的德行也将越发的良善,于是善之德就这样被圣人建立起来了。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同理,老子认为无论是诚信之人还是不诚信之人,都要信任他。圣人信任每一个百姓,不因一个人曾经不讲诚信就对其失去信任。这种普遍的信任需要极大的包容力,那些不讲诚信的人并没有因为过往的失信行为而被列入黑名单,他们在圣人面前永远有机会找回自己的诚信。这就像诸葛亮七擒孟获一般,虽然一次次被擒,一次次不服,但总有让他心悦诚服的一天。

如果人们都能得到信任,都能感受到圣人的诚意,那些不诚信者也会被诚信的正能量所同化,他们再尔虞我诈下去,可能自己也觉得没意思了。如此一来,诚信的社会风气便会形成,于是信之德就这样被圣人建立起来了。

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

圣人治世的重要特征就是凝聚力超强,社会和谐安定,没有对立纷争。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但如果是百姓百心、各怀私心,那圣人又如何能应付得来呢?因此圣人若想达成百姓的心愿,必须先将百姓之心凝聚在一起。这就是考验圣人智慧的时候了,要通过合理引导,而不是刻意强为,使百姓心甘情愿地将各自的心愿与大众的心愿相协调,求同存异,从中找出一个共同的心愿来。这样一来,圣人就能把广大民众团结在一起,以共同的心愿为目标,同心协力,谋求发展。

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圣人如此重视百姓,以百姓之心为己心,于是百姓的大事小情都被圣人看在眼里、听入耳里、记进心里。圣人甚至会把百姓都当作自己的骨肉来看待,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般,爱护他的人民。

本章评述

圣人爱民如子,为了百姓放下私心,讲究慈悲为怀、众生平等,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这便是老子笔下圣人的完美写照。可是圣人如此爱民,为何老子在第五章却写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样一句话呢?圣人怎么一会儿不仁一会儿又无比仁慈了呢?

原来圣人不仁,但有慈。圣人虽然不讲仁爱,以百姓为草狗,却有着真正的慈爱之心。圣人对万物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他了知众生平等无别,故不会偏爱任何一个;又因万物皆为一体,故对一切都充满慈爱。这慈爱并非刻意之举,也不是夸夸其谈的说教,而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慈悲。并且,这种慈悲心或者说同情心绝不是普通人的那种执着之爱,而是一种既淡然又深邃的博大无私的关怀。

圣人不愧为圣人,爱都爱得如此微妙,若想让“凡人”了解圣人之心,谈何容易。他就像一位仁慈的将军,虽爱兵如子,但在国家危难之时仍要送千万士兵浴血沙场。这就叫大仁不仁。可是讲了半天圣人,圣人到底是谁呢?这个圣人也许是某位圣王,也许还没有出现,也许是一个理想,也许就在茫茫人海之中。不管他是谁,圣人之治应该是中国人共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