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善执生者无死地

通行版本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古本合校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而民生生,僮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古本注释

生生:生育众多。

之3:往,到……去。

辟:通“避”,躲避。

兕:雌犀牛。读sì。

被:古同“披”,穿着、穿戴。读pī。

椯:据《说文解字》所载,为捶、捣之意。读duǒ。

措:放置。

容:为“用”的通假字,使用。

古本释义

出而生,入而死。

刚出生的人十中有三,要死去的人十中有三。

而民众生育太多,儿童都要到死地去的十中有三。

这是何故呢?因为人们生育太多。

听说善于掌控生命的人,在山陵中行走不避犀牛与老虎,加入军旅不穿戴盔甲与兵器。

犀牛无处捣它的角,老虎无处放它的爪,兵器无处用它的刃。

这是何故呢?因为他们没有死亡境地。

真经解读

人生之大事,莫过于生死。本章所讲述的正是生死大事,我们来看看老子究竟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僮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人从母体内生出来,死后化为尘埃、融入泥土,这是一个普遍的生命过程。老子对世人做了一个大致分类,即刚出生的人有十分之三,要死去的人有十分之三,而剩下的十分之四则是所有正在经历自己生命过程的人。这种生、死以及介于生死之间的三分法虽然比较粗糙,却能大致反映出春秋时期的人口结构。除了婴儿和将死之人以外,能正常生活的人并不是很多。

大家可能会问,婴儿怎么会有那么多?竟然占了十分之三!这的确是多得离谱,所以老子就讲到了“民生生”。也就是说,民众生啊生,生得太多了!据官方数据统计,现代中国三岁以下儿童也就占到总人口的5%左右,十六岁以下儿童占总人口的20%左右(根据近年《中国统计年鉴》)。如此看来,春秋时期的人口出生率实在是太高了。人们生了那么多孩子,结果养不活,很多尚未成年就死掉了。老子估计,夭折的比例大概也得有十分之三那么多,这个比例真是太高了。

本来讲的是人口出生和死亡情况,可大多数学者都将这几句话解读为:长寿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寿但胡作非为而变成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这样的解释很是牵强,把生与死解释为长寿与短命是拆强人意的,又如何来判定哪些人是本该长寿而非短命的呢?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那么多儿童都夭折了,是什么缘故呢?老子给出的答案就是人们生得太多了。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再加上社会动荡、连年争战,百姓的生活压力非常之大。然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人丁兴旺,于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不顾自家条件如何,拼命生孩子。本就贫困的家庭又增加了那么多孩子要养,必然导致生活条件越来越差。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下,出现大量的夭折就是必然的结果。

人们生得越多,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就越低。加之生活艰难,人们只能得过且过地活着,顾不了那么多。所以老百姓总喜欢说自己是贱命一条,死不足惜。穷苦大众长期以来的多生多养,使得贱(轻视)生轻死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无所眷恋,对死也无所顾忌。生得无关紧要,死得轻而易举。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贱生轻死是老子所不取的,于是他用“善执生者”的故事给人们上了一课。“善执生者”即善于掌控生命的人。他们在山中行走并不特意躲避虎狼猛兽,即使去当兵也不披甲执兵。他们虽身处险境却能悠游自在,根本不会被那些致命的危险吓到,也没有采取什么防御措施,结果却能毫发无伤地走出来,真是神一般的存在。

很多人都认为老子这是在讲神话故事,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确,这样的“善执生者”在普通大众看来是有些“神乎其神”了,现实中也不允许大家这么干,毕竟那只是极少数人才有可能做到的事。但类似的“神迹”却是存在的,总有那么一些人能在原始森林中与猛兽为伍,比如某些动物学家或部落遗民。也曾有二战中拒绝使用武器的士兵,他在冲绳岛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了75名战士,成为第一个没有杀死任何敌人却获得美军荣誉勋章的士兵。他的事迹被拍成了电影《血战钢锯岭》。这些人就是典型的“善执生者”,他们善于掌控生命,敢于在生死一线之间走钢丝而游刃有余,他们是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勇者。

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善执生者”异于常人,他们不逃避危险,也不刻意防护,却能将生命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以至于像犀角、虎爪、兵刃这样的致命武器对他们竟然毫无作用。请注意,这里讲的并不是刀枪不入的问题,而是那些武器在他们身上根本就无处施展。这句玄之又玄的话被很多人理解为老子对能避刀枪的古老巫术的描述。实际上,这里所讲的不只是所谓的巫术,而是这个世界的根本原理——万法唯心。

正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福祸无门,惟人自召”。一个善于掌控生命的人,必然能够心生吉祥、转祸为福,虽遇虎狼亦可全身而退,虽遇刀兵亦能保全性命。那些现实中的奇迹就是这样发生的。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老子对“善执生者”如此神奇的原因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解释,那就是“其无死地”。翻译过来就是“善执生者”没有死亡境地。他们为何没有死亡境地呢?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心念中,绝不会把自己放入死亡之境地。他们根本没有想过死,于是他们就不会死。“善执生者”不生求死之心、不动惧死之念,有着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洒脱,而这正是“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的真正原因之所在。

本章评述

“善执生者”无死地,而普通民众则贱生轻死。两相比较,境界真是天壤之别。当然,老子此讲并不是劝人们无视安危、以身犯险。该如何行事还是要看自己的修为。若想“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得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达到了“无死地”的境界。如果还没达到,就不要去模仿人家了,那叫自不量力。

道家修长生,其实修的不只是健康养生,更重要的是要修成“善执生者”。只有懂得如何掌控生命,才能超脱那些无处不在的“死地”,像一个无畏的战士,勇敢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并且总是可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