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勤。
启其兑,塞其事,终身不逨。
——————————————————————————————————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勿遗身殃,是谓袭常。
注:
1、这里的“逨”字,在帛书《老子》乙本中为“棘”,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救”,帛书《老子》甲本缺此字,“逨”是楚简《老子》的写法。根据文意,此字应为“逨”,即劳碌之意。“棘”与“救”应该都是抄录笔误。
2、本章共六句,在楚简《老子》中只有中间三、四两句,而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都是完整的。从行文来看,本章上中下三部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本合校版保留此三部分内容,但用分隔符将其隔开。
兑:据《康熙字典》所载,有洞穴之意,引申为通道。
勤:辛苦。
逨:据《康熙字典》所载,其意为劳,即劳累、劳碌。读lái。
天下有本源,作为天下之母。
既然得知那个母,则知道那个子;既然知道那个子,返回坚守那个母;终身不会危殆。
——————————————————————————————————
关闭那扇门,堵住那个通道,终身不会辛苦。
开启那个通道,阻隔那些事务,终身不会劳碌。
——————————————————————————————————
看见微小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强。
用那光,返归那光明所在,不给自身遗留灾祸,这叫做袭常。
本章上中下三部分的文意还是比较连贯的,似乎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章节来解读。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天下有一个起始,或者说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天下母”。我们已经知道,“天下母”的名字叫做道,那么其子肯定就是由道所生的万物。正因为万物由道所生,所以当一个人得知了道的概念,自然就可以知晓与其一脉相承的万物是怎么回事。接下来,当他了解了万物之后,他的本能反应必然是回归于道,并坚守之。如能坚守大道,他将能够“从事而道者同于道”(详见《重解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如此他便可获得与道同化的益处,于是终其一生都不会遭遇凶险了。
人类从古至今最大的疑问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这些正是老子试图讲述的东西。其实他已经把这个终极问题讲得很明白了:万物是道的孩子,万物由道所生,还将回归于道。万物皆是如此,人类当然不会例外。
——————————————————————————————————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勤。启其兑,塞其事,终身不逨。
接下来这两句讲述的是守道之法。关闭大门,堵住出入的通道,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这正是一些隐居山林、出家清修的人所做的事,算是比较极端的方式吧。很多人都把“闭其门,塞其兑”理解为闭目塞听,认为老子此处讲的是精神内守、静心入定的功夫。但下面紧接着就写到,这样做的效果是终身不辛苦。一个人闭目塞听并不能达到终身不辛苦的效果。如果他一直那样做的话,与植物人有什么两样呢?实际上,老子讲的是闭关静修、不涉俗务,所以说终身不辛苦。
一般人是不可能终身“闭其门,塞其兑”的,于是老子接着讲,如果开启了与外界交流的通道,也可以阻隔那些繁杂的事务,做一个“大隐隐于市”的守道者。普通人应该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但还是要尽量避免过多的琐事俗务,如此则终身不会劳碌。这种终身不劳碌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奢望。日夜操劳、疲于奔命似乎是当今中国一部分人的常态。人们往往劳碌一生却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而守道者明白,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实际上,世人若能不贪图富贵、不执着名利、不受人情世故所制,想活得逍遥自在,并非不可企及之事。
——————————————————————————————————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勿遗身殃,是谓袭常。
接下来这两句可以看作是守道的三个要领,我们分别来看:
首先是要能“见小”。中国人讲究宏观视野,喜欢高瞻远瞩,这当然很好。但老子想提醒人们的是,不仅要目光远大,还得能发现那些细微奥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视野狭隘,但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同样也有问题。这叫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其结果必然是观察事物浮于表面,难以深入了解。这应该就是近代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老子曾在第一章讲过,“恒无欲也,以观其眇”,也就是通过无欲无求的方法来观察万物之细微。可见若想“见小”也并非瞪大眼睛看那么简单,还是要有一些修为的。老子把这种洞察细微奥妙的能力叫做明,也就是明智。这种明智状态是守道者参悟大道的基本功。
第二个要领是“守柔”。老子曾多次阐述“柔弱胜强”的道理。既然柔弱胜过刚强,那么保持柔弱就是保持比刚强还要厉害的一种状态。老子把保持柔弱叫做强,这个强其实是超越了一般概念的强,是不强而强。而保持柔弱也是守道者的另一项基本功。
这第三个要领比较复杂,简单讲就是平衡施与受。老子用光来比喻恩惠,告诫人们要用所得到的恩惠回馈给施与恩惠的源头,也就是要懂得知恩图报,不要只接受不给予。一味地只进不出,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知恩图报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老子所讲并不只是告诉人们要有感恩之心,重点还在于要有实际行动,要真的去感恩、去回馈,只有这样才不致留下祸患。可见,获得与回馈,或者说施与受是需要达到某种平衡的。否则,收支不平衡就容易出问题。
宇宙中处处体现平衡之道,平衡才能万物兴盛。如果失去平衡,宇宙自然有办法让它达到平衡。而这个被动恢复平衡的过程,对于人们来说,可能就是灾祸。有得必有失,有舍才有得。只得不舍表面上好像是得到的多、失去的少,但实际上,上天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让他付出代价。有可能他得到的是财,失去的却是命。当然,只舍不得也容易消耗过度,并非长久之计。
老子把这种施受平衡之理叫做“袭常”,也就是遵循常规之意。可见,这本是世界上最基本的道理,只是有些人由于贪婪作祟,光想占便宜不愿意付出,早把这个常规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而守道者了解这一切,因此他们会发自内心地去感恩、去回馈。
当一个人了解了“我是谁”之后,必然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坚守自己的本源,成为一个守道者。守道者或“隐于野”或“隐于市”,过着超凡脱俗的生活。他们有三个共同之处——终身不危殆,终身不辛苦,终身不劳碌。而这不正是人们一直向往的生活状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