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老子的苦衷

通行版本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古本合校

使我介有智,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货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

注:这里的“解”字,在帛书《老子》乙本中为 字,据《康熙字典》所载,其为豪强之意,现代汉语已无此字。此字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径”,“解”为帛书《老子》甲本的写法。从文意来看,此字应为“解”, 字应为抄录时误读的结果,“径”字应该是因不理解文意而附会出来的。

古本注释

介:独。

施:推行。

夷:平坦,平易。

除:修治,修建。

厌:吃饱。

古本释义

让我独有智慧,行于大道之中,唯有推行大道是有所顾忌的。

大道很平易,民众很好理解。

朝廷过分修建,田地非常荒芜,仓库极其空虚;穿着纹饰色彩华美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饱食而且财物有余;这叫做盗夸,并不是道。

真经解读

上一章讲到老子对人类三大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了悟。凡是能够了悟这些的人,都会自觉成为守道者,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作为守道者是逍遥快活的,但在本章中,老子却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苦衷。

使我介有智,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古代“知”与“智”通用,可是老子在主张“绝知”的同时却崇尚“有智”,是何道理?这是因为“绝知”所绝的是无益的知识,而“有智”所有的是有益的智慧,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读《道德经》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体会文意,切不可混淆“知”与“智”。

老子知道自己是孤独的守道者,他独自拥有高超的智慧,融入了大道之中。唯有一件事是让他有所顾忌的,那就是推行大道。出于利益众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老子也希望能将大道推行开来,否则这件事也不会成为他唯一的顾虑。可是老子为何会感到畏忌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老子接着讲,大道其实是非常简单易懂的,民众也很容易理解。这句话说明推行大道本应该不怎么费劲儿。可这件原本不难的事却让老子犯了难,看来问题并不在于推行大道这件事本身的难易度,而是另有隐情。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货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

接下来,老子就道出了他的苦衷。他剑锋直指朝廷,列举了统治阶层的七宗罪,分别如下:

罪状一,朝廷过分修建。古代的统治者为修建宫殿府邸,常常挥金如土,并且要征发徭役,迫使平民百姓无偿为政府劳动。那些浩大的工程过度地耗费了国家的人力、财力以及物资,而朝廷则把这些压力转嫁到百姓头上,于是对人民的压榨越来越过分。

罪状二,田地非常荒芜。朝廷劳民伤财地修建,大量的人力都用在了工程建设上。田地没人去耕种,必然会导致大面积的荒芜。

罪状三,仓库极其空虚。田地大量荒芜,国家经济面临严重的危机,仓库空虚、物资短缺就在所难免。

上述三条罪状针对的是朝政。朝廷不顾百姓疾苦大肆修建,劳民伤财、不务正业,因而造成了田地荒芜、仓库空虚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和民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朝廷的妄为,是统治者的无道导致了国家贫弱、百姓困苦,使社会处于危机之中。下面的罪状则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奢靡生活,国家的贫困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享乐。

罪状四,穿着美衣华服。在“田甚芜,仓甚虚”的同时,统治阶层仍旧衣着华丽、珠光宝气,过着高贵而舒适的生活。

罪状五,佩带利剑。“兵者,非君子之器也”(第三十一章),但统治阶层、达官显贵就喜欢带着利剑到处晃,显得自己很威风。

罪状六,大吃大喝。百姓忍饥挨饿,而统治阶层却总是铺张浪费、暴饮暴食。他们崇尚奢侈之风,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罪状七,财物过多。统治阶层自己财物充裕,便不顾百姓的死活。他们不愿意拿出钱来救济穷人,反而不断地搜刮百姓、聚敛财富。

朝政混乱不堪,而统治阶层却照旧锦衣玉食、名利双收。老子把这些无道的行为称作“盗夸”,说他们是在盗窃人民的财富,而且这种盗窃行为是很夸张的,完全背离了大道。

老子在此直斥朝廷的昏庸无道,可见他对统治阶层是颇为不满的。朝廷无道,而老子想要推行大道,这不是跟朝廷对着干吗?能有他的好果子吃吗?因此,统治阶层的无道正是老子推行大道的最大阻碍,所以老子才会有所顾忌,毕竟权力掌握在统治者手中。

如此说来,老子出关也是无奈之举,好端端的大道难以推行,还有可能被朝廷封杀,不如远离这是非之地,归隐山林,落个清静。好在老子临走之时留下了这部《道德经》,才让后人能有机会领略大道,并使其得以延续。

本章评述

推行大道本来应该很容易,却总是由于统治阶层的无道而变得非常艰难。这不只是老子的顾虑,也是耶稣的苦难,更是众多说法者的遗憾。所幸的是,在函谷关守关令的请求之下,老子通过这部《道德经》将大道浓缩于五千字之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智慧结晶。

古代的统治阶层常常欺压百姓,掠夺人民的财富,以至于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那些人不懂得人民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在上一章中,老子讲到,“用其光,复归其明”,其意就是告诫人们要懂得知恩图报。而统治阶层吃着百姓种的粮食,穿着百姓做的衣服,住着百姓建的宫殿,用着百姓创造的财物,却不知感恩、不思报答,这不是强盗是什么?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自招祸患、自取灭亡。事实也的确如此,一代代的王朝兴衰便是明证。

推行大道是为了促使民众觉醒,而民众觉醒就意味着将会唤起他们自由、平等的意识,可古代的统治阶层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百姓争取自由和平等,因此推行大道往往会受到统治阶层的无理阻碍,甚至是残酷打压。

而另一套治世之学——儒学,正好宣扬的是克己复礼,倡导以礼教来限制自由,用等级制度来固化阶层。这就像是为统治阶层专门订做的一套思想工具,所以才会受到汉朝之后诸多大一统王朝的青睐。只不过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诸侯争霸打破大周朝统治秩序的阶段,那时的诸侯们不喜欢孔子的说教也就理所当然了。

《道德经》作为一本具有超然智慧且直指统治阶层弊端的奇书,从春秋时期一直辗转流传至今,并成为了世界名著,实属来之不易。只是世人迷失太久,《道德经》中很多原本简单的大道似乎已经很难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了。这是件令人遗憾的事。不过,随着人类的逐渐觉醒,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老子之道产生共鸣。也许老子希望大道重行于天下的愿望在不远的将来真的会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