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定。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兑,子孙以其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贞;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注:本章第一句为通行本《道德经》在第四十五章的最后一句,但由于此句在楚简《老子》中为本章内容的开头,故本合校版将此句移入本章之中。
兑:古通“锐”,锐利,引申为急速、激进。读ruì。
躁动战胜寒冷,安静战胜炎热,清静帮助天下安定。
善于创建的人不动摇,善于保持的人不激进,子孙因此祭祀不绝。
实修这个道理用于身体,他的德就会端正;实修这个道理用于家庭,他的德就会有余;实修这个道理用于乡村,他的德就会长久;实修这个道理用于国家,他的德就会丰盛;实修这个道理用于天下,他的德就会博大。
以修身之理观察身体,以持家之理观察家庭,以治乡之理观察乡村,以治国之理观察国家,以治天下之理观察天下。
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用这个方法。
上一章讲到,老子独自行于大道之中,觉得大道很简单。他本想推行大道,却因当时的统治阶层昏庸无道而有所顾忌。老子列举了统治阶层的种种无道行为,可怎么做才是合于大道的呢?在本章中,老子就把他想要推行的大道用非常简练的文字写了下来。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定。
躁动可以战胜寒冷,这是生活常识,冷的时候跑跑跳跳就不会感觉那么冷了。安静战胜炎热,这个大家也都懂。心静自然凉,天气再热,只要能安静下来,就可以感受到由内而外的清凉。老子先用两个浅显的道理来说明,动与静这两种身心状态是可以影响人对于环境的主观感受的。
接下来,老子把人的状态影响主观感受的道理扩展到天下,得出了“清静为天下定”的结论。这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其实,按照“静胜热”的原理,可以得出清静战胜热闹,而热闹也意味着混乱,所以清静战胜混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的清静可以战胜外界环境的混乱,从而感受到自身的安定。如果天下人都能使内心清静,则天下人都能感到身心安定。当天下人都感到身心安定的时候,天下也就真的可以安定了。
天下是什么,天下其实是指我们所在的地球和全人类。天下安定则社会环境安定,并且自然环境也能安定,既没有天灾也没有人祸。按老子的说法,人类自身的清静状态和感受,完全可以帮助天下的大环境也变得安定。社会环境由每个人的状态共同决定,这毫无疑问。而自然环境为何会因人们的状态而改变呢?这就联系到了“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之理。按照老子对道的领悟,自然环境也是由人们的心念共同决定的。人们的主观感受能反向作用于外界环境,让它成为自己所感受到的样子。所以当每个人都身心清静了,世界也就真的清静安宁了。
“清静为天下定”是对“静胜热”的引申。那“躁胜寒”呢?为什么不提了呢?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天下正处于混乱的状态,所以老子讲的主要是如何战胜混乱、恢复安定。实际上,世界总是混乱的,因此清静对于人类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当天下陷入一片死寂之时,比如战争过后,满目疮痍,就得用上“躁胜寒”了。人们需要用躁动来战胜荒凉,使天下恢复生机、焕发活力,重新热闹起来。所以说,“躁胜寒”也很有用,只是需要合适的时机。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兑,子孙以其祭祀不绝。
通常情况下,清静的状态有利于天下安定,而与之相反,躁动不安则会引起天下动荡、祸乱横行。躁动不安的状态在创业之初往往表现为摇摆不定,在守业过程中则表现为急躁冒进。
“拔”即拔出,能轻易拔出的东西,其根基肯定是不牢固的。所以,善于创建的人必须坚韧不拔、毫不动摇,才能根基稳固。“兑”即锐利,锐利的刀锋很容易磨损,难以保持长久。而激进的状态就像刀锋一样,用不了多久就被磨掉了。锐气受挫之后很可能就会一蹶不振,甚至是一溃千里。故此,善于保持的人必须收起锐气、放弃激进,才能保持长久。善于创业的人不动摇,善于守业的人不激进。正因为如此,子孙后代才能祭祀不绝,也就是家业传承久远绵长之意。
创业者的决心是不可以摇摆不定的,他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才能有勇气面对创业的艰辛,才能为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创业成功的首要条件。而一遇到困难就信心动摇,很难有创业成功的一天,多半都会半途而废。这句“善建者不拔”的创业格言,对于现代的创业者们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创业是考验一个人意志品质的试金石,只有坚韧不拔的人才有可能生存下来。尽管如此,还是会有无数的人去创业,因为人们都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
一旦创业成功之后,要做的就是守业了。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守业者更加不能毛躁,一定要控制风险、稳健经营,这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而行事急躁冒进,追求高速发展,很容易就会一败涂地。在这方面我国是吃过很多亏的,如果当初的人们能把《道德经》读懂,也许就不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了吧。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企业,能存活十年的就已经很难得了,这都是不善于守业的结果啊!
既善建又善保,则家业兴旺、事业永续,子孙当然会为此而感恩先祖,常常祭祀缅怀。不只是子孙后代,事业做大了、做久了,会有更多的人怀念那些可敬的创业者与守业者,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修之身,其德乃贞;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上面讲了两个道理:其一,清静则天下安定。其二,创业不动摇、守业不激进,则子孙祭祀不绝。接下来讲的就是实修这两个道理的益处。老子是以身、家、乡、邦、天下这五个层面来进行阐述的。我们分别来看:
修之身,其德乃贞
当一个人把清静安稳、不动摇、不激进的道理用于修身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如此便能使他清静淡泊、清心寡欲、身心康泰、心平气和。而且,其修身养性之心不动摇,修炼方法不激进、不求快。长此以往,他的德自然就端正了。
反之,心浮气躁、没个消停,必然杂念丛生、身心失衡,怎么能够德行端正?或是修行之心摇摆不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修行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或是贪多求快,总想神功速成。俗话说欲速则不达,这么个修法不走火入魔才怪!
修之家,其德有余
当他把清静安稳、不动摇、不激进的道理用于持家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如此便能使他的家庭清新优雅、安定和睦。而且,其爱家之心不变,发展家业不激进、不盲目。久而久之,他的德就会积累得越来越多。
反之,乱七八糟、乌烟瘴气、六亲不和、打骂不断的家庭怎么能呆得下去?或者喜新厌旧、朝三暮四,家庭也难以稳定。抑或急功近利,总想一夜暴富,弄不好就把家业给败光了,哪里还有余德?
修之乡,其德乃长
当他把这样的道理用于管理乡村的时候,便能使他的乡村山清水秀、平安祥和。而且,他的乡情不改,建设家乡也不以速度取胜,把绿水青山看得比什么都重。这样坚持不懈,他的德当然会福泽长久。
反之,把乡村搞得肮脏混乱、土地荒废、人心惶惶、民怨纷纷,谁还愿意留在那里受罪?要么信心不足,认为乡村再怎么发展也不如城市,不想投入精力去搞建设;要么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用严重的污染来换取金钱和业绩;这些人把子孙后代的家园都给毁掉了,怎么可能保持长久呢?
修之邦,其德乃丰
当他把这些道理用于治国的时候,便能让他的国家山河秀丽、国泰民安。他的大政方针坚定不移,也从不急躁冒进、追求高速发展。如此治国,他的德自然就会无比丰盛。
反之,毁坏山林、污染江河、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国民既不能安居又无法乐业,这样下去,国家发展将难以为继。政策混乱、反复无常,则会失信于民。而急躁冒进、盲目生产,只要GDP不顾高能耗、高污染,这些都是人类曾经走过的弯路。如果国家是这么个治法,那统治者就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德行了。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如果把这些道理用于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将进入一个和谐美好的新时代。那时天下的治理者们,也将拥有博大之德。可惜当今世界还有一些国家的统治者未能理解老子所讲的大道,总是唯恐天下不乱,不惜发动各种战争来掠夺资源。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坚守什么样的信念,总是在利益与道义面前左右权衡、矛盾纠结,然后还是要为争取本国或本族的私利而伤害其他人。或者大搞军备竞赛、太空竞赛,总想让本国的地位高高在上,好让他国俯首称臣。之所以到现在天下仍不太平,就是有些统治者并不懂得治世之道的缘故。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那么要想知道人们修身、持家、治乡、治国、治天下的效果如何,该怎么做呢?接下来,老子就给出了这个方法,即用相应的道理来观察相应的事物。具体来说,就是以修身之理观察身体,以持家之理观察家庭,以此类推,直至以治天下之理来观察天下。修身之理与持家之理、治国之理虽然同是源于大道,但在具体运用上还是会有一些差别的。因此,想了解某一层面的情况,还是要用相应的道理来观察才能更加准确。
比如想看一个人的身体怎么样,就看他是清静淡泊还是浮躁不安,修身养性是否有决心和毅力,有没有急于求成。这样一看就能知道个大概了,合乎修身之理的,必然身心健康;不合修身之理的,当然容易生病。
看一个家庭也是如此,要看其家庭环境是否清静安宁,家人之间的感情是否稳定和睦,还有对于家业是否能做到稳健经营。如此便能得知这个家庭是幸福还是不幸。
同理,看一个乡村的建设,看一个国家的发展,乃至看天下的兴衰,都是如此简单。老子之所以能知道天下大势,用的就是以治天下之理观天下的方法。他看到了当时的周朝政府大肆修建,并且田地荒芜、仓库空虚,而统治阶层却锦衣玉食、财物丰足。这一切既不清静又不安定,既贪大求快又不顾民生,完全违背了守业的道理。他知道天下必将大乱,便归隐山林出关避乱去了。
大道到底简单还是不简单?这还真不好说。看懂了就很简单,看不懂就艰深晦涩。如能看透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大道的确是很简单的,否则就会如盲人摸象一般,各执一端。
老子所讲的两个道理,一个能定天下,一个能祭祀不绝,世人如能遵行必将获益良多。以此修身则身正,以此持家则家兴,以此治乡则乡安,以此治国则国家富强,以此治天下则天下太平。
大家可能会觉得老子的修之身、修之家、修之乡、修之邦、修之天下与曾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些类似。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老子讲的是将大道运用在不同层面对修道者的益处,随着运用范围的扩大,修道者之德也将逐步提升。而曾子讲的是修为进阶,身修好了则可以齐家,家齐好了再争取治国,这样逐步扩展自身能力所达的范围,直至最后的平天下。
另外,与老子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相似,管子曾讲过这样一段话:“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出自《管子·牧民》)这讲的是处理不同的事务要用不同的方法,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可越俎代庖。而老子则是把重点放在了看问题的方法上,要用相应的道理来观察相应的事物,如此便可对天下之事洞若观火了。
关于修身、持家乃至治天下的道理,老子、曾子和管子三个人有三种不同的表述。他们是各有各的道理,各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修行和领悟的。但与管子和曾子的入世之法不同,老子是清静无为的,他更愿意做世界的旁观者,淡泊名利、笑看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