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婴儿是所有成年人的老师

通行版本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终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古本合校

酓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蚰虿虫蛇弗蠚,攫鸟猛兽弗扣,骨弱筋柔而捉固。

未知牝牡之享而朘怒,精之至也。

终日呼而不忧,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勥,物臧则老,是谓不道。

注:

1、这里的“扣”字,在帛书《老子》乙本中为“捕”,在帛书《老子》甲本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搏”,“扣”是楚简《老子》的写法。此三字均可用,本合校版选用楚简古字。

2、这里的“享”字,在楚简《老子》中为“亯”,即“享”的古字。此字在帛书《老子》乙本中为“会”,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合”,帛书《老子》甲本缺此字。此三字均可用,本合校版选用楚简古字。

3、这里的“忧”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页下心,即 字,其与“忧”字相通,现代汉语已无此字。此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爱”,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嗄”,即声音嘶哑之意,帛书《老子》乙本缺此字。从文意来看,此字应为忧愁之意,“爱”字应为抄录笔误,“嗄”字应为因曲解文意而附会出来的。故本合校版用“忧”字替代。

古本注释

酓:同“饮”,亦通“隐”,隐藏。读yǐn。

蚰:节肢动物,像蜈蚣而略小。读yóu。

虿:蝎子一类的毒虫。读chài。

蠚:有毒腺的动物刺毒别的生物。读hē。

扣:击。

朘:男孩生殖器。读zuī。

怒:奋起,兴奋勃起。

勥:逼迫。读jiàng。

臧:通“藏”,藏匿。

古本释义

隐含深厚之德的人可比作婴儿。

毒虫蛇蝎不蜇咬,凶禽猛兽不攻击,骨弱筋柔而握得牢。

未知男女之间的享受而生殖器勃起,精纯之极。

整日呼喊而不忧愁,和谐之极。

和谐叫做常,知道和谐叫做明,利益生命叫做祥,心驱使气叫做勥,物资藏匿起来则会衰老,这叫做不道。

真经解读

上一章讲到,将大道运用于各个层面将使其德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本章则对厚德之人所具有的独特状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酓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老子喜欢用比喻的手法来诠释大道,他曾用水来比喻上善,这里则是把蕴含深厚之德的人比作婴儿。为何比作婴儿?因为婴儿是人之初。人之初,性本合道,无善无恶,道德具足。因此,《道德经》中曾三次讲到婴儿之德——“槫气致柔,能婴儿乎”(第十章),“我泊焉未佻,若婴儿未咳”(第二十章),“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第二十八章)。本章是第四次阐明婴儿所蕴含的深厚之德,并点明厚德之人必如婴儿。

蚰虿虫蛇弗蠚,攫鸟猛兽弗扣,骨弱筋柔而捉固。

厚德者如婴儿,哪些地方像呢?当然不是外表像婴儿一般,而是指厚德者与婴儿的状态有很多相似之处。老子总结了四个共同特征,分别如下:

第一个特征就是毒虫蛇蝎不蜇咬、凶禽猛兽不攻击。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那些蛇蝎、禽兽之类的真的不会伤害婴儿吗?这个问题得辩证地看。养过宠物的人应该知道,一般来说,像猫、狗这样的动物对婴儿是很友好的,它们会对婴幼儿格外的有耐心且宽宏大量,很少会主动招惹小孩子。如果被小孩虐得受不了了,它们才会反抗。凡事都有例外,偶尔也有宠物伤害婴儿的恶性事件发生,那应该是由于宠物的性格缺陷或感染了某些疾病而造成的。

讲宠物与婴儿的关系,是因为这是目前人们所能接触到的直接证据。现代社会已经很少有人能接触到毒蛇猛兽了,没法证明老子的话是否准确。不过从世界上个别野兽收养婴儿的案例来看,它们对待婴儿也有可能会网开一面。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老子只是在讲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毕竟人类不知道动物的想法,所以没必要去冒这个险。

不过厚德者的确有这种福气,所以老子在第五十章讲到,“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个“善执生者”与本章所讲的厚德者有共通之处。厚德者必然善于掌控生命,善于掌控生命是德厚的一种体现。而且,厚德者要比“善执生者”更进一步,不只是野兽无处施展它的威力,关键是野兽根本就不想伤害他。

为何厚德者如此有福呢?因为他如婴儿一般的天真无害,散发着纯洁而柔和的气息。毒蛇猛兽既不会担心被其所伤,也没有伤害他的必要。大家相安无事、和谐共处,岂不快哉?

第二个特征是虽柔弱却握得牢。婴儿筋骨柔弱,小手却能牢牢握住东西。厚德者虽状态柔弱谦和,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优秀的行动力,困难再大也从不动摇。因此,他们总是能以柔弱胜强,不会因自己的弱小而放弃理想。

未知牝牡之享而朘怒,精之至也。

第三个特征,婴儿不知男女交合之乐,生殖器却能勃起,而这正是精纯之极的体现。男婴生殖器偶尔勃起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在睡觉的时候。小婴儿并没有性意识,为何也会勃起呢?原来这是纯真童体精气充沛的缘故。厚德者虽知男女交合之事,但仍能如婴儿一般保持纯真之心,不被乱七八糟的欲念所控制。他同样是精气充沛,而且收放自如。不像某些成年人,淫欲泛滥而阳不举。

终日呼而不忧,和之至也。

这是第四个特征,婴儿虽然整天呼喊哭闹,但他们并不忧愁,而这正是和谐之极的体现。为什么婴儿能无忧无虑呢?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被任何的世俗观念所干扰,还拥有纯净的心灵和头脑。他们能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连毒蛇猛兽都不想伤害他,哪里会有什么忧愁呢?老子讲“绝学无忧”,正合此理。

可见,人刚出生的时候就是与道相合的,是恒德不离的,也是天人合一的。只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被灌输了太多的无益之知与世俗之学,才使得他们逐渐背离了大道,变得越来越不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各种忧愁烦恼一起袭来,有些人招架不住就抑郁了。

厚德者亦如婴儿般和谐,他们也能做到无忧无虑,过着快乐的生活。而实现这种状态的方法就是绝知、绝学。厚德者自觉地杜绝了那些无益的知识和学问,如此才能始终如婴儿般地徜徉于大道之中。以道修身、持家、理政,其德乃厚,其心乃和。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勥,物臧则老,是谓不道。

老子从婴儿之和展开来说,对如下几种状态做出了评价,前三个为正面评价,后两个为负面评价,我们分别来看:

和曰常

老子把和谐叫做“常”,也就是正常、常态之意。诚如老子所言,和谐是宇宙的基本常态,而不和谐只是宇宙的非常态。正如我们所见到的自然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和谐的,只是偶尔会有狂风暴雨、地震海啸出现。

知和曰明

老子把一个人懂得和谐叫做“明”,也就是明智之意。老子曾多次讲到“明”,可见他对做人是否明智非常重视,并不喜欢愚蠢的家伙。了解和谐法则的人,会自觉地维护自身以及周围的和谐状态。如有令他感到不和谐的地方,他会马上分辨出来,并努力进行调整。维护和谐是明智之举,而为达目的不惜破坏和谐环境的行为,则可以说是不明智的。

益生曰祥

“益生”即利益生命,这是宇宙天地的本性。“道生之,德畜之”(第五十一章),婴儿降生之后,就需要不断地滋养,以增益其生命。老子把这叫做“祥”,即吉祥之意。本来是很吉祥的事,偏偏被众多学者解读为不详或“妖祥”。于是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享受生活叫做不详,就会有灾殃。这样理解比较牵强,老子在此并没有讨论享受生活的问题。

据《说文解字》所载,“祥”为福、善之意。虽然“祥”字在某些情况下的确可以作不详之兆来解释,但其本义应该是吉祥的。老子在第四十三章曾写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可见,“益”并不是贬义词,“益生”也不应该是坏事。所以说,利益生命这件事大抵还算是吉祥的。

但是“益生”过了头,就会演变为自私自利、利己主义。而当今社会,贪婪纵欲泛滥成灾,真的是有些“不祥”了。可见,“益生”一定得适度。只有适度的“益生”才能让万物生长、生命兴盛,从而使人们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具体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就是要从利益自己的生命开始,争取去利益身边的人,进而扩展到更多的人,也就是利己、利人、利益众生。

心使气曰勥

刚才讲的都是正面的,现在又转为负面了。这个“气”为气脉之气,以心驱使或控制内气流动,这在老子看来是不好的,因此他把这种行为叫做“勥”。“勥”即强力,也就是强力逼迫之意。我们知道古人很喜欢修炼气功导引之术,以期强身健体、益寿延年,这也是一种“益生”。但在老子看来,强行驱动内气乃是强求妄为,是逼迫气脉违背正常运行规律的有害行为。你看婴儿会运气吗?当然不会。婴儿都是“槫气致柔”的,学着婴儿做就好了。

关于这一点,我想一些高水平的气功或瑜伽修炼者应该是赞同的。修炼气功最忌讳的就是气机紊乱导致出偏,轻者会造成身体不适,重者则是走火入魔、心神错乱。可见,以心使气的确是有风险的,因此老子并不赞同人们为了修身而沉迷于行气炼丹之术。正如《坛经》所云,“道由心悟,岂在坐也”。这是对老子此言的一个极好注解。

物臧则老,是谓不道

另一种负面状态就是藏匿物资,因为把物资藏匿起来不用则会老化或衰败,失去其本该发挥的价值。老子直言这是无道的。人们对于财物太过迷恋,甚至想把天下的好东西都收入囊中,殊不知自己如此痴迷的东西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藏之何用?可能有人觉得私藏财物属于个人爱好,不关别人的事。但实际上,把有用的物资藏起来不用还是影响挺大的。本来是大家都可以使用的物资,却被少数人据为己有,锁在仓库里慢慢变老,而其他人想用却得不到,或是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取得,这难道不是无道吗?当然,这主要是指为了自私的目的非正常地占据资源,或独自享用,或囤积居奇。收藏本来就已经老旧的古董,或者艺术品之类实用性不高的东西,应该是没毛病的。

这句话在通行本《道德经》及帛书《老子》中都写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帛书《老子》缺“壮”字)而楚简《老子》根本不是这么写的。由于帛书本和通行本的成书年代要晚于楚简本,因此可以推论是后人误将“物臧则老”抄成了“物壮则老”。不过,也可能是有人故意这么改的,甚至还加了一句“不道早已”。

这种改法表面上看似乎还说得过去,但深究起来却很牵强。万物生老病死皆为常事,任何生物都要经历从幼年到少年,再到壮年,而后衰老的生命过程。干嘛说人家长到壮年而后变老就是无道?然后还要补上一句,说这种情况会早早死掉。这么改似乎有点不太尊重中老年群体吧?

老子讲“柔弱胜强”,讲厚德者如婴儿,但从没有把壮年与老年看作不良事物。别忘了,他自己就是个老头啊。由此看来,后人的篡改还是很有问题的。只是在楚简《老子》尚未出世之前,人们只能对这些令人费解的文字视而不见了。

本章评述

老子以婴儿作为参照物讲述了厚德者的四个特征,让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之后又对婴儿与厚德者所具有的品质——崇尚和谐、利益生命——给予了肯定,而对以心使气、藏匿物资的反自然行为提出了批评。老子不讲是非善恶,但并不意味着对人的言行没有评判,他的评判标准就是道。所以一个人的言行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可以用有道或无道来评判。有道即合道,无道即背道。若想了解自己是否合道,可以用婴儿来做对照。打算提升自我的人们,完全可以放下自负与固执,虚心接受来自婴儿的不言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