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以麦备;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恒,莫知其恒可以有域,有域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见之道也。
注:这里的“麦”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口下來,似为“麥”的异体字,“麥”为“麦”的繁体字。此字在帛书《老子》乙本中为“蚤”,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早”,帛书《老子》甲本缺此字。本合校版选用楚简古字,故以“麦”字替代。
啬:收获谷物。
克:据《说文解字》所载,为肩负之意。
治理百姓、侍奉上天不如收获粮食。
因为收获粮食,所以粮食齐备;这叫做重视积德,重视积德则没有不能肩负的,没有不能肩负的则不知其常态,不知其常态便可以有疆域,有了疆域的繁育可以长久;这叫做深根固本、长生久见之道。
本章的关键字是“啬”,“啬”的本意是收获谷物,即从事农业耕作之意。老子讲的是农耕,却被很多学者解读为吝啬之“啬”,讲了一堆要爱惜精力、节约资源之类的大道理,应该不是老子本意。
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讲,统治他人、供奉上天,这些都不如进行农业耕作。统治者整天想着怎么统治人民,不如好好从事农业生产;烧香祭天也没什么意义,不如让大地获得丰收,这才是对上天最好的供奉。
夫唯啬,是以麦备
因为收获了粮食,所以粮食就比较充足。农民通过一年的辛勤劳作,终于获得了丰收。这使人们得以丰衣足食,享受美好的生活。
是谓重积德
通过耕作使粮食齐备,这就是重视积德。所谓积德,就是积累德的修养,提高德的层次。由于后世将上文的“麦”字误读为“早”,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这个重视积德指的是早作准备。可是早作准备跟积德有多大关系呢?早早把事情准备好只能说明他做事有计划、有远见,能说明他重视积德吗?老子所讲的是农民日复一日地辛勤耕作,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食物,这才叫重视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重视积德则德厚,德厚必然淳厚朴实、胸怀宽广。这样的人没有什么重任不能肩负,没有什么责任不能担当。所谓“厚德载物”即是此理。
无不克则莫知其恒
如果一个人什么事都能担负,仿佛具有无穷的力量,大家就会认为此人是深不可测的。对于这个深不可测之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常态是什么样子,或者说大家都不了解他的水平到底有多高。好像对他来说,任何事都可以举重若轻。
莫知其恒可以有域
如果此人是如此之高深,不会被人轻易摸透,那么他就完全有资格拥有一片自己的疆域。这片疆域不一定要很大,也许是几亩薄田,也许是一座农场,也许是一个村庄,能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休养生息就可以了。
有域之母可以长久
有了属于自己的疆域,便可以在其中耕种土地、收获粮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衣食无忧之后就可以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了。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一村人,人们世世代代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劳作,一个家族便得以长久不衰。
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见之道也
辛勤耕作,丰衣足食,重视积德,厚德载物,高深莫测,创建家园,繁衍生息,世代相续。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件事——收获粮食。而这种以农耕为核心的生活方式,能使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更加深固,也能让人们的寿命更加长久。
的确如此,农耕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了食物生产者,摆脱了食物的匮乏,提高了生产力。食物来源的相对稳定,使人们有条件进行更为丰富的生产创造,从而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同时,相对充足的食物可以养育更多的人口,使族群得以扩大和延续。此为“深根固氐”。而且,农耕生活能使人回归自然,与天地相合、与草木相亲。人们吃的是原生态、无公害的食物,呼吸的是无污染的清新空气,每天坚持劳动、锻炼身体,自然可以健康长寿、耳聪目明了。此为“长生久见”。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农耕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而四大古文明无一不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可见,老子对农耕生活的重视是非常有见地的。农耕是文明之源,是积德之方,是根本之道。
中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一直是传统的农业国,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形态延续了五千年。农耕始祖神农氏为三皇之一,相传他发明了刀耕火种,带领人民垦荒种地,从此开启了中国的文明之路。唐尧时期流传下来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其生动描绘了中国远古先民平静惬意的生活景象。
然而,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生活并没有得到延续。由于天下失道,安宁屡屡被战乱打破。封建专制皇权又阻碍了近代的社会进步,弱化了人民的创造力,制约了生产力的提高。而西方工业文明的迅速兴起击垮了已经千疮百孔的农耕文明,使得农耕似乎变成了落后的代名词。
事实上,农业是这个世界上最根本的产业。难以想象,如果失去农业,世界将会怎样。而接近天然的农业耕作更是一种与道相合的生活方式,它体现的是超越经济范畴之上的自然法则。工业文明虽然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但在道德境界、生存环境与身心健康等方面都与农耕文明存在一定的差距。故此,老子所讲的这种“深根固氐、长生久见之道”并没有过时,反而是现代文明应该认真反思和汲取的。
当然,这并不是让大家重返农耕文明,去做一个自耕农,而是希望人们能够理解,农耕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正因农耕是自然之道,请不要迷信那些以工业方式来生产农产品的技术,比如什么无土栽培、垂直农场、人工合成等等。一切反自然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一定是动摇根本、自招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