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
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立:通“莅”,临,在此有治理之意。
治理大国如烹煮小鱼。
以道治理天下,那鬼怪不神异。
不是那鬼怪不神异,那神异之能不伤人。
不是那神异之能不伤人,圣人也不伤鬼怪。
他们两不相伤,故此德就交相归属了。
本章讲的是治国、治天下之道,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最佳诠释。
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是《道德经》中流传最广的千古名句之一,以烹小鲜来比喻治国,画面极其生动,含义非常深刻。河上公注:“鲜,鱼。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河上公这个注解很准确。治国,尤其是治大国,要像烹煮小鱼那样,越简单越好,越不折腾越好。统治者要像等待小鱼出锅一样耐心细致地照看他的国家,并愉悦地享受这个过程。小鱼只有如此烹制,才能保持它的完整,且味道鲜美;国家也只有如此治理,才能国泰民安、平静祥和。
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
以烹小鲜的方式治国便是以道治国,把这种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运用于天下,便是以道治天下。圣人以道治天下,顺其自然、清静无为,天下一片和谐美好,于是乎鬼怪精灵也能与人类和睦相处,似乎并不显得很神异。
有人说老子是无神论者,实际上是他们不愿意正视老子朴素的鬼神观。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三次提到了鬼神,第六章的“浴神不死”,第三十九章的“神得一以灵”,再有就是本章的“其鬼不神”。鬼神的存在是全世界远古人类的共同认知,那就像人们对风的认知一样自然。只是现代人已经失去了认知鬼神的能力,就好比人类不能如动物一般预知地震等自然灾害,功能退化了。
这里的“鬼”指的是鬼怪精灵,是一些自然界的特殊存在。它们一般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与人类保持着距离。如果天下有道,那些鬼怪精灵是不会骚扰人间的,因此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于是也就感觉不出有什么神异之处了。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
老子进一步讲到,并不是那些鬼怪精灵不神异——它们本来挺神异的,而是它们的神异能力不用来伤人。这就很明了了,鬼怪精灵毕竟是鬼怪精灵,怎么可能不神异呢?只不过因为天下有道,它们不出来伤人罢了。
天下有道,则鬼不伤人;天下无道,则鬼易伤人。我们且不说鬼神伤人的事是否发生过,只是从文学名著《水浒》中便能得到一些启示——当天下无道之时,那一百零八位天罡地煞便化作英雄好汉,大开杀戒,搅乱人间。
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
这里的“圣人亦弗伤也”不伤的是谁?受通行本《道德经》中“圣人亦不伤人”的影响,主流的解释都是圣人也不伤人。但圣人既然叫做圣人,没事伤什么人啊?根据帛书《老子》的文字内容推断,只有一种解释是合理的,那就是圣人不伤鬼。
老子又进一步讲到,不只是鬼怪精灵不用神异能力来伤人,圣人也不去伤害那些鬼怪精灵。圣人如烹小鲜一般地治理天下,他连小鱼都不愿意弄碎,更不会去伤害什么鬼怪精灵了。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鬼不伤人,圣人亦不伤鬼,所以说“夫两不相伤”。如果是鬼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就不能叫做“两不相伤”了,那应该写为“夫两者不伤人”才对。正是由于鬼与圣人相安无事,故此和平之德便能既归于圣人又归于鬼,于是双方的功德都可以得到积累。
圣人无为而治,他不会去折腾自己的国家和百姓,而且也不会去招惹鬼神精灵,那么鬼神精灵自然也就不会来伤人了。以道治天下就是要让世间万物和谐共生,所有的一切都在道的沐浴之下自然生长,去完成它们共同的目标——修道积德。这便是“天下大同”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