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为下

通行版本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

大者宜为下。

古本合校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

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

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过欲并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

夫皆得其欲。

则大者宜为下。

古本释义

大国,下游,天下的雌性。

天下的交配,雌性常凭借安静胜过雄性。

因为其安静,故此适宜作为位置在下的一方。

大国因谦下小国,则取得小国;小国因谦下大国,则被大国取得。

故此或者谦下则能取得,或者谦下而被取得。

故此大国不过是想要兼并人口,小国不过是想要加入侍奉他人。

大家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则大的事物适宜作为位置在下的一方。

真经解读

本章接着讲治国之道,而且重点还是在治大国。因为大国是治理天下的关键,所以老子会用两章的篇幅来讲解治大国的精要。上一章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的是内政,而本章讲的则是外交。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

老子在本章开头用了两种事物来比喻大国,一个是“下流”,一个是“天下之牝”。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大邦者,下流也”好像是在辱骂大国,但实际上,老子并没有贬低大国的意思。这里的“下流”是指河流的下游,河流的下游就是江海,因此这个“下流”之喻其实是把大国比作江海。

在《道德经》后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江海所以为百浴王,以其能为百浴下,是以能为百浴王。”(详见《重解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其与本章的“下流”之喻是相呼应的。若把其中的江海换做大国,这句话就变成:大国所以为百国王,以其能为百国下,是以能为百国王。这是不是很容易理解了?

“天下之牝”的比喻也颇耐人寻味。把大国比作天下的雌性,也就意味着小国是天下的雄性。这是把世界上的国家按照规模大小分为了雌雄两类。为何要把大国比作雌性而把小国比作雄性呢?因为大国比小国更应该具备雌性那种阴柔宁静的特性,大国更应该无为而治、果而不强。

老子倡导知雄守雌,崇尚雌柔之德,还把“浴神”称为“玄牝”,而此处则是把大国比作“天下之牝”。这说明老子并不一定只推崇小国寡民而反对大国众民。他对大国并没有反感,也很喜欢如“天下之牝”一般的大国。

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

接下来,老子以动物的交配来说明“天下之牝”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雌雄交配,雌性总是比较安静的一方,雄性总是比较躁动的一方。雌性在交配时由于比较安静,不用消耗太多的体力和精力,故持续时间更为长久。所以说,雌性的交配能力胜过雄性。

春秋时期,中国人对于交配与生育问题的态度并不像后世那样的讳莫如深。这本来就是特别自然的事情,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老子直言不讳地用雌雄交配来说明阴阳两类事物之间的普遍规律。

再观察动物的交配方式,一般来说都是雄在上雌在下。为何雌在下比较普遍呢?因为雌性在交配时比较安静,不怎么活动,所以比较适合在下面;而雄性则需要较多地动作,所以更适合在上面。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交配的稳定进行。

从动物的交配行为能很明显地看出,雌性具有安静、持久、处下的特点,而雄性具有躁动、短暂、居上的特点。那么作为“天下之牝”的大国,自然也应该遵循安静、处下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保持国运长久。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

雌雄交配,雌性相对安静并处于雄性之下,故雌胜雄。同理,作为“天下之牝”的大国也会因谦下小国而取胜。大国由于对小国谦下礼让,便能取得小国的信赖和仰慕,于是小国便乐于与大国交好,愿意贡献出一部分利益来换取大国的庇护。如此一来,大国便能从小国那里取得利益。

如果小国谦下大国会怎样呢?通行本《道德经》的结论是小国取大国,而帛书《老子》的结论是小国取于大国,也就是小国被大国取,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论断。从现实情况来看,小国谦下大国,并不一定能从大国那里取得多少利益,或许有时可以得到大国的援助,但更大的可能是被大国收编,成为大国的藩属国或盟国。所以帛书《老子》的“取于大邦”应该更加贴近老子原意。

但是为何大国谦下小国就能取得小国的利益,而小国谦下大国却反被大国取利呢?这应该是由两者的自身条件决定的。大国的国力本就胜于小国,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若小国不谦下,大国或许暂时不取小国,但总会有办法让小国遵守大国制定的游戏规则,从而满足大国的利益需要。而小国主动谦下,那就不必大费周章了,直接让小国拿出一定的利益来换取和平发展权就行了。

再拿动物交配来打比方,雌性在下能胜雄,那么雄性在下就能胜雌吗?大家应该知道,就算是雄下雌上、颠鸾倒凤,雄也不能胜雌。雌性与雄性交配能力的强弱,不是由上下位置决定的,而是由其生理特性决定的,是以静胜躁的自然规律决定的。所以是“牝恒以静胜牡”,而非牝恒以下胜牡。

可见,作为“天下之牝”的大国,能保持安静是其取胜的关键。而作为“天下之牡”的小国,相对多动则是其本身的特性使然。小国能主动放下居上的态度而谦下大国,则是其权衡形势之后做出的有利选择。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老子从上文的推演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大国和小国采取谦下的态度所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大国是“下以取”,小国是“下而取”。“下以取”表示的是谦下能顺理成章地取得利益,“下而取”表示的是谦下反而被人家取利。大国谦下以取得利益,小国谦下而被人取利,这便是大国与小国的不同命运。

故大邦者不过欲并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

紧接着,老子又得出了另一个结论:大国不过是为了兼并人口,而小国的主要诉求则是寻求大国的庇护,也就是成为大国的藩属国。老子眼中的大国外交是和平外交,并不是耀武扬威、嚣张跋扈的强权外交和霸权主义。因此,大国的主要诉求还是在于吸纳人口,而非占领土地。人口始终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古代农业生产力较低,完全是人力耕作。因此,只有增加人口才能耕种更多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而更多的粮食又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如此便能形成国富民强的良性循环。所以古代的大国会把扩充人口作为第一要务。另一方面,古代的小国一般会成为大国的藩属国,如此便能得到大国的庇护。这些藩属国常常要给宗主国朝贡,其君王要向宗主国的君王称臣,故称为“入事人”。

大国想要获得人口及其它利益,小国想要用利益和臣服来换取安全保障,双方一拍即合,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可以说是皆大欢喜了。

则大者宜为下。

上面讲了那么多大国谦下的道理,其实可以进一步说,凡是大的事物都适宜在下。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大的事物必须满足稳定和深沉的状态才有可能长久,否则就很容易发生混乱,甚至导致全面崩溃。而稳定和深沉的状态一定要在相对靠下的位置才好实现。因为下为根基,下为涵容,不在下如何能深根固氐、海纳百川呢?

本章评述

本章先用河流下游与天下的雌性来比喻大国,这两个比喻都是为了说明大国谦下的道理。河流下游为江海,它可以海纳百川、涵容万物。大国如江海般处下、包容,则百国归附。而雌性之喻则有点令现代人尴尬,老子是通过动物交配的一般规律来论证大国宜为下的。

阐明了大国谦下的道理,接下来就引出了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外交策略。最好的方式是大国与小国都能谦下礼让,如此便能实现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相对融洽的国际关系。

老子的外交主张是非常明智的。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就是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国历代王朝大多对藩属国采取怀柔政策,厚往而薄来,很少干预其内政,却总是无偿为其提供保护。这正是对“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的有效实践。只是后来的统治者们越来越自我膨胀,习惯了以“天朝上国”自居,致使举国上下都深陷夜郎自大、虚荣自负的泥沼之中,从而导致了中国在近代被西方国家集体超越。而某些西方国家,曾经奉行的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这与谦下礼让的外交原则完全背道而驰,如此引发两场世界大战就不足为奇了。

本章最后,老子把大国谦下的道理引申为“大者宜为下”的普适之道,从大国延伸到大者,从外交策略提升到哲学思想,实现了治国理念与道的合一。老子讲治国理政,无不是以大道为根本、为依归。只有心中有道,才有可能真正地做到以道治国,乃至以道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