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道为天下贵

通行版本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古本合校

道者,万物之主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

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

故为天下贵。

注:

1、这里的“主”字,在帛书《老子》中为“注”,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奥”。“主”字古通“注”,因此“注”字应是对“主”字的误读,而“奥”字应为曲解文意而附会出来的。故本合校版用“主”字替代。

2、这里的“卿”字,在帛书《老子》乙本中为“乡”,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公”,“卿”是帛书《老子》甲本的写法。根据文意,“公”与“卿”皆可用,“乡”字应为抄录笔误。本合校版选用“卿”字。

古本注释

保:依靠。

古本释义

道,万物之主,善人的珍宝,不善之人所依靠的。

赞美的言辞可以做买卖,尊崇的行为可以庆贺人。

人的不善,有什么可抛弃的呢?

故此拥立天子、设置三卿,虽有环抱大块的玉璧走在驷马高车之前的仪式,不如坐下来进献这个。

古时崇尚这个的原因,是什么呢?

难道不是认为请求能得到、有罪能免除吗?

故此被天下所崇尚。

真经解读

本章是对道之珍贵价值的揭示,是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明道对于人类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道者,万物之主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

道生万物,万物皆为道所化现。可以说,道是万物真正的主宰,尽管它并没有去主宰万物。道如此之重要,良善之人一定会很自觉地将其视作珍宝,认真地求道、修道、体悟大道。而不良善之人往往也了解道的重要性,于是把道当做自己的守护神,总是祈求道的保佑。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不善之人往往善于美言,他们喜欢用夸张的言辞来赞美事物。虽说这种虚夸不实之言是不善的,却很适合做买卖,用来做广告可以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另外,不善之人往往对有权势、有地位的人表现得特别崇敬,极尽阿谀谄媚之能事。虽然这种尊崇膜拜之行也是不善的,却可以表示对人的庆贺,这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了。

可见,不善之人虽有美言、尊行等不善言行,但总能从这些不善之中找出有益的一面来。故此老子反问到,“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这与“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第二十七章)的思想是一致的。

善与不善不过是人们自己规定的一套道德衡量标准,并没有分别的必要,这在《道德经》第二章中就已经阐明了。反倒是有道与无道需要大家仔细分辨。这种对道的分辨力是为人处事的根本所在,不能在放下分别心的同时,把分辨力也给丢了。

不善并不等同于无道,善也并不等同于有道,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善恶是人为设定的概念,而有道无道则是以道的法则来进行判定的,与人类的主观意识无关。不善未必无道,而无道则意味着本质的不善。判断一件事有道与无道的关键就在于是否顺其自然,顺应自然则有道,违背自然则无道。善与道,一个由人定,一个为天定,其中差别,一目了然。

有道且善,善莫大焉。

有道不善,不善亦善。

无道却善,似善非善。

无道不善,天怒人怨。

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

既然道对于善人和不善之人都是如此重要,所以老子认为,在拥立天子、设置三卿之时,与其搞那些抱着玉璧、驾着马车的仪式,还不如让天子或那些司徒、司马、司空等官吏坐下来,向他们进献关于道的言论或书籍。因为那些玉璧、车马不过是低层次的物质享受,而道则是启发智慧、指引言行的无价之宝。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远古时代,道是人们共同崇尚的东西。为何古人对道如此崇尚呢?因为那时的人们了解道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功能,一个是请求能得,一个是有罪能免。

心想事成可以说是人类最渴望的事,而老子告诉人们,道的功能之一就是请求能得——其本质就是运用了心想事成的原理。正因如此,中国古人早就懂得祈祷之法,常向天地神灵祈祷,以求福避祸。中国古代基于道法的祈祷方式与佛教的发愿及基督教的祷告本质上都是共通的。其中的机理老子并未言明,本人在此也不多赘述。大家只需注意如下两点:首先,你所请求的对象应为道或者类似的东西,而不能是鬼怪或偶像;其次,所求的内容必须得合道才行,否则求也白求,甚至反遭祸殃。

有罪能免也是人们非常希望的事。中国古人了解修道可以免除罪过,于是十分重视修道积德。修道为何能免除罪过呢?因为随着修道的深入,人们总是能够幡然醒悟、改过自新,以至于彻底洗心革面,仿佛是涅磐重生一般。此时的他已不再是过去的他,他曾经犯下的过错便不会再对其造成困扰了。同时,中国古人还从道法中发现了祝由、禳灾之术,有人用这些法术来祛病消灾,这对于远古萨满来说并不是很难的事。

道能让人心想事成,还能帮人免除罪过,它具有如此神奇的能力,当然会被天下人所崇尚了。然而到了老子所在的春秋时代,人们已经逐渐淡忘了道的宝贵,忽视了道的巨大价值。无奈离去的老子只能在《道德经》中把这些记录下来,以期唤起后人对道的珍视。

本章评述

道对于人类而言具有极大的价值,它能让人心想事成,还能帮人消灾免罪,真是不可思议!并且,道是一视同仁的,不论是善人,还是不善之人,都能获其助益。

人类的文明史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甚至数万年之前的史前文明。那时的人类远比现代人更为接近大道自然。他们知晓宇宙万物的本质,善用道的规律和特性,对道极为尊崇。老子作为道的传承者,希望世人能够重新了解道的珍贵并善加运用。因为只有在大多数人都了解了道的珍贵之后,才能使大道再次被天下人所崇尚,才能让大道重行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