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与世无争

通行版本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本合校

江海所以为百浴王,以其能为百浴下,是以能为百浴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重也。

天下乐进而弗詀。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

1、这里的“重”字,在楚简《老子》中写作上又中丿丿下目,其似为 的异体字。 字据《说文解字》所载,为捾目之意,现代汉语已无此字。“捾”字古同“搳”,“搳”字之意为划或刮,故捾目与刮目为同义词。刮目即另眼相看之意,也就是重视、崇尚。此字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都为“害”,应为抄录笔误。本合校版选用与楚简古字意思较为接近的“重”字替代。

2、这里的“进”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隼”,在帛书《老子》乙本中为“谁”,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推”,“进”是楚简《老子》的写法。从文意来看,此字用“进”更为恰当。“推”字虽可用,但与文意不合。“隼”与“谁”应该都是抄录笔误。本合校版选用楚简古字。

古本注释

进:据《康熙字典》所载,古通“近”,接近。

詀:多言、多话,即讲闲话、有异议。读zhān。

古本释义

江海之所以为百溪之王,因其能在百溪之下,所以能做百溪之王。

圣人在民众之前,使自身后于他们;其在民众之上,用言语谦下他们。

其在民众之上,民众不厚待他;其在民众之前,民众不崇尚他。

天下人乐于接近他而不说他的闲话。

因其不争,故天下人不能与他争。

真经解读

本章讲的是谦下之道,是圣人或圣王如何与民相处的问题。这个问题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之中,时至今日仍然受到民众的广泛重视。事实上,这正是衡量一个领袖人物道行深浅的标准之一。

江海所以为百浴王,以其能为百浴下,是以能为百浴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江海能容纳众多河川溪流,称其为百浴之王,当之无愧。江海为何能容纳众多河川溪流呢?这是因为江海总是处在河流的下游,所以才会让百川都归附自己。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这句话中的“前”与“上”指的是身份、地位相对于民众来说靠前或靠上,而不是所站的位置在众人之前或众人之上。圣人懂得江海能为百浴下的道理,因此当他的身份在民众之前的时候,就主动退到人们之后;当他的地位在民众之上的时候,说话就会非常的低调、谦卑。

圣人即便在身份上有优先权,也会心甘情愿地把机会让给民众,自己往后排。现在看来,这似乎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出来的事,因为他根本不在意那些世俗的名利。圣人即便在地位上高出众人,也会表现得言语谦和、平易近人。其和蔼可亲的形象比之那些专横跋扈、盛气凌人的霸主不知要可爱多少倍。

这本来是挺好的谦下之道,却被帛书《老子》和通行本《道德经》搞成了阴谋论。什么“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人家老子讲的是圣人如在民前或在民上时会怎么去做,竟然被后人改成了想要统治人民必须装模作样的政治手腕。如果一个人表现得谦卑退让,只是为了达到“上民”和“先民”的目的,而骨子里却是争强好胜、好勇斗狠,那他根本就算不上修道之人,所以通行本《道德经》都没好意思把“圣人”二字写上去。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重也。

正因为圣人如此谦下,所以圣人的地位在民众之上,民众并不会觉得他很特殊,也就没有人会厚待他。同理,圣人的身份在民众之前,民众也不会对他刮目相看,故此也就没有人会特别崇尚他了。

圣人谦下,与民不争,即便在民上、民前,也表现得很谦卑,那民众自然就用不着去厚待他、崇尚他。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圣人)与民不争则(民)不尚贤,这正好与第三章中的“不上贤,使民不争”相对应。前者是因圣人不争而使民无尚贤之心,后者是反之亦然,不崇尚贤者(圣人),则使民不与其争,且民不相争。如此看来,争斗与尚贤之间是互为因果的,不论是争斗还是尚贤都是圣人所不希望见到的。

圣人并不需要特殊的厚待,也不需要民众对他的崇拜,只要能允许他做好圣人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那就是“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惜绝大多数人都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他们都喜欢被人厚待、被人崇拜。

天下乐进而弗詀。

天下人都不把圣人当成特殊人物对待,只是看作一个普通人。这样一来,人们与圣人之间便不存在什么隔阂,于是就乐于跟他亲近了。这么一个与民不争、与民相亲的圣人,谁又会说他的闲话、坏话呢?

人们对圣人的亲近和爱戴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虽然没有万人欢呼的震撼场面,但人们都会把他当成亲人一样看待。不像那种依靠威压手段强迫民众对其低头的豪强,表面上人们可能是俯首帖耳,背地里定会对其嘲讽辱骂,没有人真心拥戴他。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为圣人不跟天下人争,所以天下人也不能跟他争。与之相似的,老子在第二十二章也曾写到,“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他不跟别人争,别人也就没法跟他争。因为他远离了可能引起争斗的那些是非,所以别人没有机会来跟他争。更进一层的意思是:正因为他的不争,反而得到了民众的亲近和爱戴。如此这般能与广大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人,必然是民心所向,无人能及。

本章评述

圣人如江海一般谦下,故能成为百姓之王。这看起来是个非常浅显的道理,而现实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呢?老子之道的确是不同凡响,其与在中国流行了两千多年的官本位思想完全格格不入。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那些帝王将相都会竭力地维护等级制度,好让自己和后代永远高高在上,享受各种超乎寻常的特权。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一些现代领导者的为政理念终于开始与老子思想产生共鸣。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领导人走的是亲民路线。他们走在人群中,不需要前呼后拥;他们去逛街买菜,没有人另眼看待;他们跟百姓寒暄,永远是谦和有礼。这样的领导人越多,说明大道在世界上越能够深入人心。也许有一天,全世界的领导者都懂得了不争而莫能与之争的道理,那就是和平真正降临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