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老子有三宝

通行版本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古本合校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

夫唯不肖,故能大。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恒有三宝,市而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古本注释

大:德高望重。

不肖:“肖”字本义为相像。“不肖”为不像贤人、不像正派人之意,也就是不贤、不正派、不正经的意思。

细:细微,地位低微。

垣:筑墙围绕。

古本释义

天下人都说我德高望重,德高望重而不像正派人。

因为不像正派人,所以能德高望重。

若像正派人,时间久了,也许就地位低微啦!

我常有三件宝贝,推销并且保荐它们:第一个叫做慈,第二个叫做检,第三个叫做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敢;检,故能广大;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做事成功、器量增长。

现在舍弃那种慈,而且勇敢;舍弃那种检,而且广大;舍弃那种退后,而且争先;则是找死!

慈,用来作战则胜利,用来防守则稳固。

上天如果建立它,则用慈来围绕它。

真经解读

上一章讲的是谦下之道、与世无争。本章除了继续对不争的推崇之外,又讲了另外两个修道诀窍。这三个诀窍就是老子的三件法宝。老子把他的法宝传授给世人,我辈当倍加珍惜才是。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

老子自述了天下人对他的评价,首先是“大”,可不只是“大”,还“大而不肖”。天下人都说老子是虽大但不肖,这个评价很有意思。这里的“大”即大人之大,与小人相对应。大人常指德高望重之人,所以“大”即德高望重之意。看来老子在当时的确是声名远扬。天下人都知道有一个德高望重、道行深厚的老子,所以孔子会不远千里从曲阜跑到洛阳,向他求道问礼。不过天下人在公认老子德高望重的同时,又说他是个不肖之人。什么叫“不肖”?“肖”即相像之意,“不肖”也就是不相像。不像什么呢?主要是不像那些贤人或正派人。所以“不肖”这个词有其特定的含义,也就是不正派、不正经的意思。人们常说的“不肖子孙”,就是对子孙不正经、不像样、不着调的蔑称。而天下人都说老子德高望重而又不正派、不正经,似乎有点奇怪。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怎么会不正派、不正经呢?可现实的确如此,尽管这是很多人所不愿意接受的。

老子曾把自己与世人做了一系列对比:世人是“若享于大牢,而春登台”,老子是“我泊焉未佻,若婴儿未咳”;世人是“众人皆有余”,老子是“我愚人之心也”;世人是“鬻人昭昭”,老子是“我独若閒”;世人是“鬻人察察”,老子是“我独闷闷”;世人是“众人皆有以”,而老子是“我独关以鄙”(详见《重解道德经》第二十章)。通过这一系列对比,我们可以得到一幅老子的自画像。他为了坚守大道,宁可做一个特立独行之人,处处异于常人,样样“与物反矣”。这样的老子不被天下人说其不肖才怪。

相对于世人眼中的正人君子,老子的确是太不正经了,以至于他根本没把世人干的那些正经事放在眼里。什么追名逐利、争权夺位,对于老子而言都是浮云。于是得道的老子就成为了一个既德高望重又不太正经的奇妙结合体。事实上,真正的有德之人一定是“大而不肖”的,所以古语说“封德如不足”(第四十一章)。与老子相似的“大而不肖”之人还有南宋的济公和尚,他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由于济公总是疯疯癫癫的,所以说,“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关于“大”与“不肖”这一对儿看似矛盾的评价,老子给出的解释非常耐人寻味。他说正因为自己不像个正派人(不正经),所以才能德高望重;如果像个正派人(正经),久而久之,也许地位就变得低微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不正经反而能德高望重,一本正经的反而会地位低微呢?这好像有点匪夷所思,但仔细一想,竟然还真是那么回事!你看那些永远一本正经的人,总是那么的严肃、端庄、规矩、正派。他们可能暂时会得到人们的认可,但时间久了,就会让人觉得迂腐且死板,人们也就不喜欢与其打交道了。或者这种正儿八经的状态更适合做一颗螺丝钉,成为巨大机器的一个零件,于是就“细也夫”了。而那些看似不太正经的人,往往能够获得众人的拥戴,比如刘邦,比如曹操。正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一些虽违背世俗观念却与道更为接近的特质,才使他们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不肖则大,肖则细。这个道理正好可以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第三十八章)这句话来解释。翻译过来就是:大而不肖,是以能大;细而肖,是以细。这讲的完全就是一码事。

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那些正派人,只是为了说明,相对于符合大众审美的正派人而言,超越世俗、勇于求道之人往往能够成就更大的事业。选择做哪种人,完全看你自己的喜好。

我恒有三宝,市而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之所以能在被天下人视为不肖的同时还能称“大”,原来是有三件法宝傍身的。这三件法宝并不是什么奇珍异宝,而是三种为人处事的态度。老子非常诚恳地把它们推荐给天下人。

一、慈

慈为三宝之首,据《说文解字》所载,慈之本义为爱,即慈爱之意。同时,慈又有和善之意,透露出一种慈和怜爱的美好情怀。

关于慈爱,大家可能会有些疑惑,老子不是讲过“六亲不和,有孝慈”吗?也就是说,只有六亲不和的时候,才会显示出孝与慈,而现在怎么又说慈是三宝之首呢?其实这是由于通行本《道德经》对老子原文的修改造成的。在楚简《老子》中,那句容易引起误解的话写的是“六亲不和,如有孝孳”(详见《重解道德经》第十八章)。这讲的是孝道因六亲不和而孳生,并没有慈什么事,这纯属误会。

另一个容易造成困扰的问题就是慈与仁的关系。大家可能会想起老子那几句名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大道废,如有仁义”(第十八章),以及“失德而后仁”(第三十八章)。这几句话分明指出,天地和圣人根本不讲仁爱,仁是大道衰败之后的产物,仁是失德以后的补救措施。而仁与慈似乎又是相通的,所以人们经常把仁慈二字连起来用。可是老子为何要反复强调仁的不济,而又将慈当作宝贝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得从仁与慈的本义来进行分析。“仁”字据《说文解字》所载,其义为亲,即亲仁之意。同时还有“仁者爱人”(出自《孟子·离娄下》)之说,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所以说,仁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内部的,或者相关个体之间的关爱与亲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提倡的人伦层面的情感纽带。而慈的含义就宽泛多了,它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是胸怀宇宙万物的博大之爱。慈者爱万物,他对一切都心怀善意,尽其所能去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同时,他也不会执着于这份爱,只是温柔地照看着他所爱的一切。可以说,慈是将天地万物凝聚在一起的力量,它滋养着万物,使其得以存在。

可见,仁爱与慈爱虽然都是爱,但这两种爱的层次是有差距的。仁主要指人伦之爱,慈则是无条件的爱。所以天地和圣人不会讲亲疏远近,不关心人情冷暖,那都是仁的范畴。它们把无私的爱播撒到每一个角落,却又不易被人察觉,那是一种如同阳光和雨露一般的自然而然的爱。

二、检

下面讲第二件法宝。检即检点之意,但通行本《道德经》将“检”改为了“俭”,此二字虽字义相通,可“俭”字很容易使人将思路局限在节俭这一点上面,而忽视了“检”字的其它内涵。于是一些学者把这里的“俭”与第五十九章的“啬”联系到一起,形成了能自圆其说的“俭啬”高论。这也没有问题,只不过如此一来,老子就被塑造成了一个特别会过日子的人。

实际上,老子之检远比节俭之俭含义丰富得多,其中关于言行的自我控制才是关键。检点之检具体来说就是谨言慎行,就是不散漫、不放纵、不奢靡。掌握了检,便掌握了张弛有度、进退有节的处事之道。该放松的时候要放松,该控制的时候要控制,而不仅仅是节约俭省的生活方式。

三、不敢为天下先

这第三件法宝,指的是不争。因为不争先,所以不敢为天下先。不争的道理在上一章已经讲过——“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不争便成为老子能够德高望重的法宝之一。

慈、检、不争,有这三件法宝护身,老子便可以虽不肖却能大,成为世人心目之中道的化身。具体来说就是慈爱万物、检点自身、与世无争,谁能做到这三点,便活脱脱是个圣人。

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这三件法宝各有什么法力呢?接下来老子就分别给出了说明。

慈,故能勇

老子说,因为慈,所以能勇。这里的勇并不是好勇斗狠之勇,而是勇敢无畏之勇。慈本该是温柔和善的,怎么就勇敢了呢?其实要说明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想一想那些舍命救子的母亲,就完全明白了。那些原本柔弱的母亲,为何在危难之时能爆发出无比巨大的勇气,以大无畏的精神,舍生忘死拼命拯救自己的孩子?那就是慈的力量、爱的力量在推动着她啊!

如果说用母爱来说明还有私情之嫌,那就用舍己救人的英雄来说明吧。舍己救人的人,大多并不认识被救者,他为何勇于以身犯险去救助别人?那同样是因为内心的慈爱使他瞬间充满了勇气,才能做出自己平时难以想象的壮举。

如果说用救人来说明还有些局限,不能体现慈的广博,那就用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人们来说明吧。他们已经用行动证明了,对万物的慈爱可以令人多么的勇敢与坚强,哪怕面对的是凶狠的盗猎者或者强大的利益集团。

如此种种,相信读者已经自行脑补了无数画面,没必要再举什么实例了,因为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实在太多了。

检,故能广

老子又说,因为检,所以能广。检又是如何广大的呢?检本来是一种自我控制的状态,但正是因为这种自我控制,才能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精神不致涣散。专注的心神,谨慎的言行,得当的举措,俭朴的作风,所有这些都为自身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所以说,检为广大之基,一点也不为过。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不敢为天下先即不争,因为不争,所以做事能成、器量能长。要说不争能使人增长器量,这大家都信。大人有大量,宰相肚里能撑船,不争的确能培养出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格局。可不争反而能做成事,又是何故?这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因为不争,所以没有过失,自然就可以把事干成了。

现代社会,似乎做什么事都得讲竞争,你不去争能成功吗?这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然而老子却告诉人们,不争正是成功的关键。想想那些为了自己的成功争得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的人们,他们常常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后难免会落得两败俱伤、人财两空的结局。这就是争的结果,有意思吗?为何大家就不能和谐共生、互利共赢呢?

更有甚者,想一家独大、垄断全球?那是做梦。这种靠争得来的成功总是暂时的,因为很快就会有新生事物来取代他的地位。真正的王者不是在混战中争出来的,而是在独自超越自我的过程中顺便超越了众生。所以,只有不争之人才能默默地践行自己心中的理想,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他们不去争一时的高下,不计较利益的得失,为的就是把想干的事儿干好。即便是在对手众多的领域,不争者也能做得不同凡响,让一干人等望尘莫及。试问,以这样的态度去做事,怎么能不成功呢?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

慈可以给人勇气和力量,而今有人舍弃了慈爱,还要追求勇敢,怎么能有好结果呢?没有了慈爱的勇敢,剩下的只是勇猛凶悍,不顾他人死活,不留任何生机。

检可以使人谨慎和专注,而今有人舍弃了检点,还要追求广大,怎么能行得通呢?失去了检点而得到的广大,只能是浮躁虚华的膨胀肿大,一旦泡沫被刺破,留下的只有一片狼藉。

不争可以令人成事遂功且宽宏大量,而今有人舍弃了谦退,而追求争先,怎么能不受损伤呢?靠争强好胜得来的领先,不过是昙花一现。不苦练内功、完善自身,只把目光放在竞争对手身上,失败是迟早的事。

老子非常郑重地告诫人们,舍弃了三宝还想去追求那样的效果,无异于自寻死路。因为一旦如此,那个人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会被自己的无慈之勇所反噬,被自己的不检之广所覆灭,被自己的恐后争先所击败。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作为三宝之首,慈的功用是超凡的。由于“慈,故能勇”,老子便以战与守这两件最需要勇力的事来作具体说明。慈爱,用来作战则能取胜,用来防守则能稳固。这凭借的就是因慈爱之心而升起的勇敢无畏之精神,它能使官兵们爆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力量。当然,前提是要在双方的实力对比不过于悬殊的情况下才成,否则就成了义和团了。

老子的意思主要是想说明,因慈而勇要胜过无慈之勇。如果是出于怜爱苍生的目的不得已而出战,那么慈爱的力量一定能助其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获全胜的根本原因之一。同理,以慈爱之力来守护家园,也会使人们戮力同心、众志成城,成为坚不可摧的堡垒。可见,慈并不意味着一定就心慈手软、任人宰割。相反,心怀慈爱才更应该战胜强敌、守卫百姓。老子反战但并不畏战,因慈而战、以战止战,这也是实现和平的一种方式。

古语云,慈不掌兵。孙子也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但老子反其道而行之,告诉人们慈不仅可以掌兵,而且还战则胜、守则固。这是在否定孙子兵法吗?(孙子比老子小二十几岁,为同时代之人)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孙子所说的爱指的是对士兵的仁爱,过于仁爱必然无法以士兵为刍狗,如何忍心让他们浴血奋战呢?所以说,慈不掌兵之慈与老子之慈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对士兵或敌人的仁慈,后者是对天下的大爱。

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最后,老子把慈的意义推上了新的高度。他说如果上天要建立一样东西,则会用慈爱来围绕着它、护卫着它。所以万物被创造出来的时候,都是充满慈爱的,而且上天一直用慈爱护佑着它所创造的万物。

天地不仁,却有大慈。当然,此处的慈爱已经超出了人类情感的范畴,它是天地间无处不在的一种独特能量。这种能量可以与爱心产生共鸣,每当爱心升起,人们便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本章评述

老子讲慈爱,释迦摩尼讲慈悲,耶稣讲博爱。三位圣人不约而同讲到了慈或爱,这绝不是一个巧合。可以说,慈爱是全人类共同的珍宝,有了它才能使人类与万物共生共荣,并不断发展进化。除此之外,还有检和不争这两个修道要诀。老子有此三宝加持,不肖而能大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