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来自远古的最高准则

通行版本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古本合校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古本释义

善于做士人之人不动武,善于作战之人不发怒,善于战胜敌人之人不参与对战,善于用人之人在人下,这叫做不争之德,这叫做用人,这叫做配天,这是古时的最高准则。

真经解读

本章是对不争思想的进一步阐述。老子对各类高人进行了一系列描述,以便从他们身上找出一些共同特征。具体如下:

善为士者不武

“士”是古代对人的美称,同时也表明此人有别于普通百姓,是一个习文练武之人。“善为士者”即善于习文练武的高人。这种有本事的人不会轻易动武,他们总是能忍则忍,尽量不出手,出手也是点到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武德。优秀的武者是不会好勇斗狠、耀武扬威的,他们会把自己的武力隐藏起来。深藏不露、以和为贵,这应该是真正的武者所共同尊奉的信条。

善战者不怒

善于作战之人不发怒,这是一种军事素养。之所以发怒大多是由于争强好胜的心理在作怪。放不下这个争心,情绪就很容易失控。可是打仗并不需要怒发冲冠、暴跳如雷,那只会使其因不冷静、不理性而导致失败。杰出的将领必须平心静气地面对战事,避免因情绪不稳而方寸大乱,或被激怒而误入敌人设下的陷阱。

善胜敌者弗与

本章仅在此处用了“弗”字,体现了“弗”与“不”字用法的区别。一般在“弗”字之后都省略了宾语“之”,因此“弗与”的意思其实是不与之。这句话是说,善于战胜敌人之人不参与双方的直接对抗,也就是善胜敌者不与争。这是一种避敌锋芒的谋略。这样的谋略家讲究以奇用兵、出奇制胜,避免因正面交锋而造成巨大的士兵伤亡和物资损失。因为最好的战略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用人之人甘为人下,此乃用人之道。为什么要为人下呢?因为总是高高在上的人是留不住人才的。那种人常常对别人颐指气使,惯用权威或金钱来迫使人们为其卖力,甚至是卖命。人们迫于权势的威压或金钱的挟制而不得不去做事,心里一定是不爽的。压迫越大,反抗越强,一旦人们对管理者的不满超出了限度,就不会再为其努力工作了,于是就开始消极怠工,甚至是罢工闹革命。

反之,甘为人下,则“天下乐进而弗詀”(详见《重解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人们都乐意亲近他,不反对他,自然就愿意为其所用而毫无怨言了。另外,对人谦下一些、尊重一些,人家做事也会开心一些,事情自然就能做得更好。这样大家都愉快,何乐而不为呢?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

不动武、不发怒、不与争、甘为人下,这四条讲的都是不争之德。同时,甘为人下也是一种用人之道。无论是日常的为人处事,还是在战争中,这种不争之德都能为人们带来极大的益处,所以叫做以德配天。也就是说,那些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敌者、善用人者的德行都是与天道相匹配的。

古之极也

本章最后,老子对不争之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古之极也”说明不争之德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最高行为准则。古人对不争原则确实很重视,即使在战争中也要以不争之德来战胜敌人。像这种连战争都要讲道德的行为准则,诚可谓配天之德。

本章评述

老子在本章中将不争之德提到了“配天”的高度,并指出这是来自远古的最高行为准则。可见,“不争”的确是每一位求道者都应该努力践行的无上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