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

通行版本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古本合校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

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

故抗兵相若,而哀者胜矣。

古本注释

行2:道路。读háng。

古本释义

用兵之法有句话说的是:我不敢做主而做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这叫做行走无道路、推动无手臂、手持无兵器,乃无敌了。

灾祸没有大于无敌的,无敌近乎丧失我的宝贝了。

故此对抗的兵力相近,而哀伤的一方获胜了。

真经解读

本章是以用兵之道来佐证“三宝”的价值,我们来看看老子是怎么谈论用兵的。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

当时的兵法有这样一句话: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这里的主与客并不是指主场与客场,而是指双方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主方为主动、主导、进攻的一方,客方为被动、从属、防守的一方。所以这句兵法的意思就是:不敢主动挑战而只能被动迎战,不敢进攻一寸而宁可退守一尺。这是一种只守不攻的防守战术。难道老子想劝那些军事统帅都采用这种战术吗?其实老子之所以列举这句兵法,是为了对后文(实际上应该是前文)中的“勇于不敢则括”(详见《重解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进行阐释。而且这种“勇于不敢”还是“天之所恶”,老子是不认同的。

这种一味退守、被动挨打的战术,与“善胜敌者弗与”(第六十八章)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后者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兵伐谋”,而前者则是一种畏首畏尾、敷衍逃避的状态。

虽然不敢战,人家还把自己粉饰得很高深,说什么行走无道路,推动无手臂,手持无兵器,然后就无敌了。看起来是挺好:不按套路出牌,不正面交锋,还不使用武器。但问题是,自以为无敌就真的无敌了吗?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因不敢战而一味防守的结果,必然是苟延残喘、丧失战斗力。

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

对于这种自以为高明的兵法,老子没留情面,他直言不讳地说,这种所谓的无敌其实是最大的灾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敌将会使其丧失“三宝”——慈、检和不敢为天下先,从而面临天道的惩罚。天下无敌的虚妄,将会使其失去慈爱之心,同时也会忽略谨慎原则,而不争之德也就随之破坏了。“三宝”尽失的结果只会是战场上的惨败。而那种出于畏战心理给自己制造的无敌假象,更是不堪一击的。这就是典型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既不敢出战,又幻想自己天下无敌。实际上他并不是没有对手,只是还没被对手打到而已。

故抗兵相若,而哀者胜矣。

因为无敌会丧失“三宝”,所以当对抗双方兵力相近的时候,自以为无敌而轻敌的一方就会失败,由于哀伤而不敢轻敌的一方就会获胜。所谓哀者,一定是被侵略、被欺负、吃了亏的一方。他们受到了伤害,感到很哀伤,痛定思痛,于是知道自己坚决不能犯轻敌的错误。哀者心怀对人民的慈悲,因此战则胜,守则固;哀者不想受到更大的伤害,因此迎战敌人会处处谨慎小心。哀者如此投入地作战,怎能不胜利呢?所以说哀兵必胜。

哀兵必胜的最佳案例莫过于苏德战争与国共内战这两次经典战争。同样是敌强我弱、来势凶猛,同样是谨慎应战、谋划缜密,同样是被欺凌者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连敌强我弱的战争,哀者都能胜利,更何况“抗兵相若”之战了。

本章评述

老子把不敢出战却幻想自己天下无敌的阿Q兵法拿来做反面教材,是非常发人深省的。很多人以为老子所倡导的与世无争是软弱可欺的代名词,但实际上,他也反对因胆怯而一味退让的苟且行为,因为那也是不符合天道的。

哀兵必胜,骄兵必败。这是老子之后的中国兵家所共同尊奉的信条。究其缘由,乃哀兵重敌、娇兵轻敌。再究其缘由,乃哀兵有“三宝”相护,而娇兵丧失“三宝”、自招灾祸。可见,老子之“三宝”不仅是为人处事之宝,也是战争的致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