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通行版本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古本合校

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智也,是以不我知。

智者希,则我贵矣。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古本注释

被:穿。读pī。

褐:粗布衣。

古本释义

我的话容易懂,容易行;而天下没人能懂,没人能行。

说话有宗旨,做事有重心。

他们因为没有智慧,所以不懂我。

智者稀少,则我就珍贵了。

所以圣人穿着粗布衣而怀藏美玉。

真经解读

本章的歧义颇多,也有很多人对老子的言论提出了质疑,而这些歧义和质疑正是老子在此发出慨叹的缘由之所在。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老子的肺腑之言。

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老子说自己的言语既易懂又易行,可天下却没人能懂、没人能行。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出老子深深的无奈之情。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老子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不由得令他感到有些悲哀。

老子所写的文字的确是朴实平易的,人们按照当时的语言习惯,一定是可以看懂的。只是《道德经》在开始流传之后至汉魏的数百年间产生了诸多畸变,使原本通俗易懂的文章,变成了晦涩难解的天书。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认老子之言本来的易知性。

老子的主张也的确并不难行,他所倡导的行为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点:无为、无知、无欲、无私、无名、无事、无执、不言、不强、不伤、谦退、为下、自然、贵生、知足、知止、慈、检、不争。仔细看看这些行为方式,确实没有特别高难度的动作。可真的做起来,又好像每一项都得努力修行才行。

本来很好懂的言语,天下却没人能懂,这是为何?原来人们即便是弄懂了文字表面的意思,也难懂文字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而人们如果连这些道理都难以心领神会,更何谈依言奉行呢?所以天下也就没人能行了。

当然,说天下没人能知、没人能行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不过也确实有很多人虽然在阅读《道德经》,或者曾解读过《道德经》,但是从心里压根就不认可老子的思想,认为他所讲的道理在现实中根本就行不通。

比如老子着重讲的“无为”,很多人就接受不了。他们认为“无为”就算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也是一种很消极的态度。如果人们都“无为”了,就没人管事儿了,那就得天下大乱了。

也有人认为“无为”不是给老百姓讲的,只有统治者才能够“无为”。如果老百姓真的“无为”了,那就得喝西北风了。而统治者却可以“无为而治”,给人们都安排好工作,自己在旁边指手画脚就行了。

你看,仅这一个“无为”,人们的理解就如此混乱。然而,“无为”的真正含义是不刻意而为。其所蕴含的道理是顺其自然、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规律,消除主观意识的局限,从而实现“无不为”的结果。试问,顺其自然怎么就得天下大乱了?放下执念怎么就得喝西北风呢?而事实上,那种为了表面的安定而实施的强权统治,为了名利地位而争斗的所谓奋发有为,都是强烈执念的表露,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妄行。这其中深刻的道理,有几人能理解?那种充满灵性的道行,又有几人能践行呢?

知是行的前提,不论是显意识的知还是潜意识的知,只有能知才能行,不能知必然不能行。而能知却不能行者,一定不是真知,他是知而不懂。不能发自内心地理解与认同,自然就不会付诸行动了。可见,知行合一必须得建立在理解与认同的基础之上,否则必定会造成人们的阳奉阴违和言行不一。既然对于老子之言,天下人连能知都难以达到,那么“莫之能行”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言有宗,事有君。

说话有宗旨,做事有重心,这是言与行的基本原则。老子本人说话、做事一定都会遵循这个原则。因此,他讲道不离大道自然,行事不忘唯道是从。然而如他这般“言有宗,事有君”,且言行一致、谨言慎行之人,却得不到天下人的理解,甚至还被视为不肖之人,岂不是很无奈的事吗?

夫唯无智也,是以不我知。

有这许多无奈,究竟何故呢?老子在此给出了解答——这是人们缺少智慧的缘故。在前文中老子曾经讲到,“使我介有智,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第五十三章)这正好与本章相呼应。老子知道自己是孤独的,上天让他独自拥有智慧,行于大道之中,所以说世人相对于他而言则是“无智”的;正因为世人“无智”,所以就不懂他;又因为世人不懂他,所以推行大道是令他有所顾忌的。而其下一句,“大道甚夷,民甚好解”则与本章开头的“吾言易知也”含义相同。

老子不止一次提到自己“有智”的孤独,以及对世人“无智”的无奈。这可以说明他根本不希望世人都是愚人,只有他是智者。老子可没有那么狭隘,他希望这世上都是智者,只可惜“下士”太多,听闻大道而捧腹大笑的人太多。

在帛书《老子》及通行本《道德经》中,本句的“无智”都写为“无知”。古“智”、“知”相通,到底是“智”还是“知”得根据文意来分辨。《道德经》全文反复强调“无知”——不去知道无益的知识——的重要性,如“恒使民无知无欲也”(第三章),“爱民括国,能毋以知乎”(第十章),“绝知弃偏,民利百伾”(详见《重解道德经》第十九章)。“无知”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怎会在此又对人们的“无知”表示遗憾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这里所讲的必然不是“无知”,而应该是“无智”。

老子指出,正是因为人们的“无智”,才使得人们不懂他,不理解他所讲的道。这是对事实的陈述,而不是对人们“不我知”的抱怨。“人不知而不愠”的道理,老子肯定也懂。

智者希,则我贵矣。

不得不承认,世间的智者的确是非常稀缺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处于智慧未开的状态,所以佛家将智慧与开悟作为修炼的重中之重。老子也非常了解智慧的重要性,因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有无智慧就是自己与世人思想差异如此巨大的根源所在。而且,正是因为智者非常稀少,所以像老子这样的智者就显得极为珍贵了。这也是对事实的陈述,而并没有什么自吹自擂的意思,不要想歪。

人们往往由于通行本《道德经》中的一句“慧智出,有大伪”而认为老子是反智的。但实际上,从楚简《老子》的相应文字来看,老子根本就没讲过这句话。在帛书《老子》中就已经杜撰出了一句“知慧出,安有大伪”,而到了通行本《道德经》又改成了这句脍炙人口的“慧智出,有大伪”了。如此看来,这种反智的观点是汉朝以后才被加入《道德经》之中的。所以说,老子从来不是反智的,他反对的是无益的知识。

这里的“智者”同样不能理解成“知者”,更不是“知我者”。这句“智者希”是沿着“夫唯无智也”的思路接着往下讲的,以说明世上缺少智者的无奈现实。古文之弊,一字百意;不悟其理,难解其意。一个“知(智)”字,就能让人们晕头转向,看来世人不懂老子,也不都是世人的问题。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世间的智者是稀缺而珍贵的,而作为圣人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他首先得是一个智者。所以老子说,圣人虽然穿着粗布衣,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普通,而他却在怀里藏着美玉呢。这个美玉其实就是智慧的象征,而“被褐怀玉”正是老子自身的写照。

老子用穿着粗布衣而怀藏美玉的形象来比喻圣人虽外表朴素却内藏智慧的特质。可有些人总喜欢往歪处想,以为这是老子在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怀揣着宝玉却只能穿粗布衣,没人识货啊!这真是笑话,圣人会为了换取锦衣玉食而兜售自己的宝玉(智慧)吗?会因为自己没有卖个好价钱而抱怨生活吗?有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想法,只能说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仅从这一点就能让人体会到老子对于“天下莫之能知也”的无奈之情。

本章评述

本章的核心就是“智”,是智慧的“智”。如果把这个“智”字理解成“知”,则文字的各种歧义就产生了。而以“智”字解,则文意明了、言简意赅。老子发现,世人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无智”。惟其如此,才使得天下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才使得世人“不我知”。

智者是如此的稀缺而珍贵,于是老子形象地将圣人描述为“被褐而怀玉”。而他自己也是一样,在平凡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美玉一般的智慧。世人不能理解圣人的智慧,更不能践行圣人的教诲,圣人想推行大道却“唯施是畏”,难怪老子会如此感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