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病3:忧虑、担心。
知道不了解,上好;不知去了解,病态。
所以圣人之不患病,因其忧虑患病,所以不患病。
上一章讲到,“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本章继续对“天下莫之能知”的问题进行深入阐述,说明了同为不知“道”者的不同状态。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知不知”和“不知知”给人感觉很绕,这又一次展现了中文“迷人”的魅力。其实把它们拆开来看就容易理解了:知——不知,不知——知,这几个“知”字都是动词,意为知道或了解。知——不知,即知道(自己)不了解;不知——知,即不知道(要去)了解。而它们都省略了“知”的共同对象,那就是道。
老子认为,人们的不知“道”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知道自己尚不了解大道,另一种是不知要去了解大道。知道自己不了解大道的,虽然暂时还不能悟道,但已经算是上好的了,因为他们有自知之明,可以随时去求道;而不知去了解大道的,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一种病态,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由于人们缺少智慧,所以很难弄懂老子所讲的道,但这也不要紧,只要“知不知”就还有机会,哪怕是“若闻若无”都行。就怕是“不知知”,也就是毫无求道之心,根本不想去了解大道。这样的人听闻大道一定会哈哈大笑,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闻道大笑其实就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这个“病”字用得很妙,把人们因不知求道、违道而行所导致的混乱失常的生活状态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人们常说,这个社会“病”了,社会的“病”就是社会中所有人的“病”,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不能幸免。老子早就发现了社会的“病”,于是为人们指出了病因。也许那时与现在的病症不同,但病因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们的“不知知”——不知求道。
人们不知求道,与道渐行渐远,于是就会产生种种社会乱象,比如六亲不和、人心冷漠,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政局混乱、争权夺利。所有这些不慈、不检与争斗的病态行为,共同塑造出了病态的社会。除非世人能从不知求道的迷乱状态中幡然醒悟,否则社会将会一直“病”下去,难以从根本上有所改变。
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世人因不知求道而“病”,然而圣人却不“病”。为什么圣人不“病”呢?因为圣人“病病”。老子运用文字的水平实在是高,总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词句来,这个“病病”又是一例。其中前一个“病”是忧虑、担心之意,后一个“病”则是患病之意,两个“病”字连起来说就是忧虑患病的意思。结合上一句中“病”的含义,这个“病病”应该是担心出现病态的想法和行为,而不是担心罹患什么身心疾病。
圣人深谋远虑,不希望自己将来变得病态,于是就会努力坚守大道,避免病态的出现。圣人既然知道“不知知”就是病因,那就反其道而行之,让自己“知知”——知道知(求)道——不就行了嘛。圣人一定是懂得求道之人,于是便不会出现病态的想法和行为了。
这两句绕口令式的文字,的确有点烧脑。如果我们把“知”的对象——“道”字——补上,本章头一句就成了:知道不知“道”,尚矣;不知道知“道”,病矣。那就更绕口了。
作为普罗大众的不知“道”者,如果能知道自己的不知“道”,那还是很难得的。如果一点都不知道去知“道”,那就说明他已经“病”了。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不愿成为思想和行为上的“病”人。当他知道去知“道”之后,他就有可能成为不“病”的圣人。否则,不知求道、自以为是,把自己并不合道的想法当成真理去强加于人,那圣人也就变成“病”人了。
可见,知“道”是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老子倡导“无知”、“绝知”,并不是什么都不让知道,那些有益的东西就必需知道,而最应该让人们知道的就是道。所以,老子所讲的都是易知易行之道,他希望天下人都能知、都能行。只是直到现在,全民知“道”的时机还迟迟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