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
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
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
故去彼取此。
狎:轻视,鄙视。读xiá。
厌3:压迫、压制。
人民不必畏惧威压,则大的威望将至。
不要鄙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不要厌恶他们所生活的环境。
因为不厌恶他们,所以不进行压迫。
所以圣人自知而不自我显示,自爱而不自我崇尚。
故此舍弃自我显示与自我崇尚而选择自知和自爱。
本章讲的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问题。阶级压迫是自从人类产生阶级以来,始终难以克服的问题,而且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无论哪一种科学理论都没能提供确切可行的解决方案。反对压迫的人们只能在摸索中寻求各种可能的答案。
其实老子早就指出了一条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那就是从人的道德观念入手,通过提高每个人的思想境界来改变世界的不平等、不和谐。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消解人类的自私与执念,唯有道德才能调和人性本身的阴暗面,从根儿上解决问题。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通常都会采取以权威来压制人民的统治手段,这使得统治阶级不可避免地把自己摆到了被统治阶级的对立面。而老子直接切中要害,他告诉世人,如果人民能够不必畏惧威压,也就是让人民不用再为统治阶级的威压而担惊受怕,那么统治者将会获得巨大的威望。那种威望是一种比曾经的威压更为强大的威力,是统治阶级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最可靠的依托。
真正的权威来自和谐,而不是依靠压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任何压制手段都不能一劳永逸地把被统治者变成羔羊。只有放下高贵的权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让人民由衷地拥戴他,愿意接受他的统治。这就是大威不威、不威而威的道理。
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
统治阶级如何才能改变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习惯呢?只有改变他们的固有观念才行!自从人类产生了阶级分化,就随之产生了等级观念。随着金字塔型的等级制度被发明出来,数千年来总有一部分人会通过各种手段让自己爬到金字塔的上端去。他们高高在上,成为了身份地位高贵的人上人,于是就开始鄙视、轻贱那些被他们踩在脚下的低等级人群。然而,这种等级上的高低贵贱,并不符合自然状态,完全是人为制造的阶级压迫。万物本没有贵贱之分,谁也不是生来就该压迫别人的,谁也不是生来就该被人压迫的。
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鄙视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这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代的老百姓被称为贱民,他们在达官贵人面前根本没有平等对话的资格,而达官贵人对“贱民”的生活起居也完全看不上眼。所以老子告诫统治阶级,不要鄙视平民百姓所居住的地方,也不要厌恶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不要因底层民众的居所简陋、生活困苦就瞧不起他们,更不要因此而厌恶他们。
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如果统治阶级能扭转鄙视、厌恶被统治阶级的心理,并心甘情愿地把自身的定位由统治者转变为管理者和服务者,那就能从根本上消除压迫。这是一个极其巨大的转变,无疑也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要想让统治阶级自觉自愿地放下高贵的身段,转而任劳任怨地去做人民公仆,只有让他们放下对等级制度和官本位思想的执念,重新开始尊道贵德,别无他法。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正因为圣人尊道贵德,懂得万物一体、众生平等的道理,所以他有自知之明而不喜欢炫耀自己。而且,虽然他非常地自爱、自重,却不会在人前崇尚自己。圣人很自然地选择了自知与自爱的生活状态,摒弃了那种以自我标榜和制造个人崇拜来增强权威的方式。
本章的主旨是:既不要压迫民众,也不要厌恶民众。老子曾经讲过,“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第三十九章)。故此,圣人从不刻意抬高自己,也不刻意贬低他人,他不会去人为制造高低贵贱的等级差异,如此也就不会产生阶级压迫了。如果统治者也能具备圣人般的道德品质,从意识上摒弃对身份地位的分别——消除等级观念,从根本上杜绝压迫存在的可能性,那他必将被万民所敬仰,获得无与伦比的“大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