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轻死与贵生

通行版本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古本合校

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

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古本释义

人们的饥饿,因其统治者享受税赋太多,所以饥饿。

百姓的不能治理,因其统治者有刻意的行为,所以不能治理。

民众的轻视死亡,因其追求生活的丰厚,所以轻视死亡。

唯有不实施刻意追求生活品质的行为,此贤者才会重视生命。

真经解读

老子在上一章提出了使民畏死的主张,其目的是为了以杀惧民。这种思路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可问题是,民多不畏死,怎能以杀惧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弄清民不畏死的缘由,于是老子在本章中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春秋时期,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很多人吃不饱肚子。而人们吃不饱肚子的主要原因就是统治者征收的税赋太多了。钱粮大多上缴给了政府,人们怎么能吃饱肚子呢?

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把田地划分成井字形,其中心部分的田地为公田,其余为私田。也就是说,粮食的九分之一要上缴给王公贵族。本来这种税赋并不算重,但由于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打仗纷纷提高税赋,开始了对人民越来越严重的掠夺。至秦朝,田赋之多甚至达到了夸张的三分之二,此外还有工商税、人头税,连未成年人也得缴税。如此横征暴敛,难怪秦会二世而亡。

如果人们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或者赚取的收入,一大半都被政府给收走了,那么饥饿就是必然的结果。所以说,社会能否和谐发展,从政府的税收政策就能看出端倪。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

百姓不能治理,或者说不易治理,是因为什么呢?老子认为,这是统治者的“有以为”——有刻意之举——造成的。为何统治者有刻意之举,百姓就不易治理了呢?就是因为“其政察察,其民夬夬”(详见《重解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统治者越有为、越苛察,他的百姓受其影响,就会变得越发的执着与刚强,同时也会变得精明强干且刻薄刁钻。这种民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还说得过去,但其中却蕴含着诸多隐患。请想一想,成千上万个奸诈刁滑又顽固不化,只想占便宜不能吃亏的刁民,怎能治理得好呢?所以说“我无为而民自化”(第五十七章),统治者只有清静无为,百姓才能自然化育。一旦百姓自然化育,也就不需要去刻意治理了,如此则无不治。

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民众轻视死亡,也就是民众不在乎死亡,也可以说民不畏死。民不畏死是老子不希望发生的情况,因为民不畏死就不能以杀惧之了。这是从治国安邦的角度来讲的。这种思路只能说是统治者在古代社会的必然选择,而现代社会并不需要如此。关于这个问题,本人在上一章的解读中已做论述。

若从民众自身的角度来讲,轻视死亡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将使得民众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民众轻视死亡究竟是何缘故呢?究其原因,乃是由于他们过度追求生活的丰厚,而忽略了生命的可贵。

民众为了追求丰厚的物质享受,不惜铤而走险,甚至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对物质生活的强烈执着,的确是民众轻视死亡的主要原因。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很多人为了活得舒适且富有,宁愿拼死一搏,这可以从无数的犯罪案例中得到证明。

虽说民众的“轻死”主要是由于自己的“求生之厚”造成的,但话说回来,追求生活富裕本来也是很正常的事,只是当社会混乱无道之时,才使得这种追求演变为痴心妄想。“我无事而民自富”(第五十七章),如果统治者能够“无事”,民众想过富裕的生活也就不会那么难了。所以,再深究下去,民众之所以铤而走险,往往是由于统治者的“食税之多”和“有以为”引起的。若不是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人们何至于前仆后继地为了谋生去拼命呢?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与“求生之厚”相反,“无以生为”则不去实施刻意追求生活品质的行为,也就是不求生之厚。老子认为,唯有不求生之厚,这样的贤者才会懂得珍惜生命。的确如此,不执着于物质享受,人们就不必为了赚钱而轻贱自身、轻易赴死,也不必拿身家性命做赌注去搏取浮华的外物,从而能把有限的精力用于内心的觉醒和对生命的感悟。

通行本《道德经》在“贤”字之后加了一个“于”字,实属画蛇添足,使人们无法理解老子的本意,徒增混乱。加上了这个“于”字,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唯有无以生为,是胜过贵生的。如此就把“贵生”给否定了,也就是否定了重视生命。这样改的原因可能是把“贵生”与“求生之厚”给混淆了。其实,这两个“生”字所指是不同的。“贵生”是与“轻死”相对应的,这里的“生”是生死之生、生命之生,而“求生之厚”的“生”则是生活之生。故“贵生”是对生命的“贵”,而“求生之厚”是求生活的“厚”,两者并不等同。

本章末尾的这句话是对上一句的反向说明,如果把这句话变换为与前三句一致的句式,那就是:贤之贵生也,以其无以生为也,是以贵生。这样看是不是就明了多了?

本章评述

本章前两句讲的是统治者的执政问题。统治者强征重税导致了人们的饥饿贫困,统治者的刻意而为导致了百姓的不易治理。可以说,人民的饥饿贫困与不易治理主要是由于统治者的有为之治造成的。

本章后两句讲的是民众的价值观问题。民众求生之厚,则使他们“轻死”;反之,如果民众不求生之厚,却能使他们“贵生”。这里的“轻死”是老子所反对的,“贵生”则是老子所支持的。可以说,人民是“轻死”还是“贵生”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是有为还是无为。有为者必然“轻死”,无为者必然“贵生”。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统治者能否无为而治将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统治者有为,则民“轻死”;统治者无为,则民“贵生”。

老子反对求生之厚,主张不求生之厚;反对贱(轻视)生轻死,主张贵生重死。按照老子的逻辑,求生之厚则会贱生轻死,不求生之厚则会贵生重死,应该去彼取此。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求生之厚并不意味着求生之薄。并不是越穷越好,只是不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第一要务。另外,贵生重死也不意味着要贪生怕死。贵生重死讲的是尊重生命、重视死亡。而贪生怕死则是既执着于生又执着于死,是对生与死的执迷不悟。

生与死是生命轮回之中两个必经的过程,出生之后必将面临着入死,而入死之后将会再次出生。人们生生死死、轮回流转,既不需要执着于生,亦无需执着于死。贤者不执着于生死,同时又贵生重死,所以他能珍惜生的机缘,也会慎重面对死的寂静。

老子是贵生重死的,这是自然而无为的,可他把贵生重死的思想发展为“使民恒畏死”(第七十四章)则显得有些欠妥。既然是善执生者无死地,又何必让民众反其道而行之呢?倒不如“使民恒贵生”来得更恰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