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柔弱与刚强

通行版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古本合校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兢。

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注:这里的“兢”字,在帛书《老子》甲本中为“恒”,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兵”,“兢”是帛书《老子》乙本的写法。根据文意,此字应为“兢”,“恒”字应为抄录时因无法理解文意而附会出来的,“兵”字与老子原意也比较接近。本合校版选用“兢”字。

古本注释

兢:据《说文解字》所载,其义为竞,即竞争、争强之意。

古本释义

人出生的时候,柔弱;其死去的时候,僵硬。

万物草木出生的时候,柔脆;其死去的时候,枯槁。

所以说:刚强,死的一类;柔弱,生的一类。

所以军队强大则不能取胜,树木强盛则互相竞争。

故此强大居于下位,柔弱居于上位。

真经解读

本章还是对柔弱胜强的阐释。老子此次是以生与死来说明柔弱与刚强的差别,直观易懂,耐人寻味。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这里的坚强即刚强、僵硬之意,并非坚固有力、不可动摇之意。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婴儿是柔弱的,死人是僵硬的。老子用这个常识说明了人的出生、死亡与柔弱、刚强之间的对应关系。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万物,特别是草木,在出生的时候是柔软脆嫩的,而它们死去的时候则是枯萎干瘪的。这也是常识,老子用万物和草木作为例证,再次说明了它们的出生、死亡与柔弱、刚强之间的对应关系。

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

老子从人类、草木乃至万物出生与死亡的自然现象中总结出了一个道理,即刚强属于僵死的一类,柔弱属于生机的一类。的确如此,万物死亡之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总是刚强的,而万物出生之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总是柔弱的。因此我们便可以建立这样一个关联:凡是刚强的事物都与死有关,凡是柔弱的事物都与生有关。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兢。

根据老子所总结的道理,军队越强大也就意味着其越接近僵死之类。事实往往也是如此,军队强大常会伴有组织庞大、机构臃肿的弊病。同时,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问题也会随之产生。于是系统内部开始拉帮结派、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军官们整天不务正业,把心思都用在怎么升官发财上了。像这样的僵死之军如何能战胜充满活力、出奇制胜的精兵小队呢?所以会有那么多游击队战胜正规军的案例。

“兵强则不胜”所揭示的问题不只适用于军队,也适用于各种组织,比如难以摆脱的大企业病。企业强大之后所面临的困境往往比弱小的时候还多,解决不了企业僵化的问题,可能离死也就不远了。

同理,树木太强盛也会落入“死之徒”。茂盛的树木为了获得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会与周围的植物展开竞争,它们伸展枝叶、扩张根系,以争夺有限的资源。所以森林中往往会有因得不到阳光照射而枯萎的植物。

“木强则兢”说明了万物一旦过于强盛,就会破坏和谐的生存环境,就会为了满足自身庞大的需求而进入无休止的争夺之中。实际上,争夺可以说就是死亡的前奏,因为没有什么能在竞争中一直取胜。

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基于“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这个理论,老子进而得出一个推论——强大的居于下位,柔弱的居于上位。这里的上与下并不是指空间位置的上与下,也不是指身份地位的上与下,而是指层次的上与下。

很显然,死肯定不如生有利。与之相应的,强大也就比不上柔弱了。也就是说,强大的层次低,柔弱的层次反而更高些。这样我们就能很自然地得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

老子在阐述“大者宜为下”的时候,曾解释到,“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详见《重解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彼时大者为下的依据是它的安静。而本章强大居下的依据则是它的僵死。“大者宜为下”是讲“大者”要主动做位置在下或者态度谦下的一方。而“强大居下”则是对强大的事物层次偏下这个事实给予的客观评价。大者因其安静而主动选择为下,强者因其僵死而必然居下,虽然两者都是处下,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本章评述

老子反复阐述柔弱胜强的道理,本章更是将其与万物的出生和死亡联系到一起,把柔弱与刚强提升到了生与死的哲学高度。这种形象而又深刻的论述,使人得以直观了解柔弱与刚强这两种状态之间的巨大差异。既然柔弱的层次高于刚强,读者理应知道如何取舍。只是现实中真要让人们放下刚强、选取柔弱,恐怕还得需要些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