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天道与人道

通行版本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古本合校

天之道,犹张弓也。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下?唯有道者乎?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

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古本注释

居:占据。

见:“现”的古字,显现。读xiàn。

古本释义

天之道,犹如拉弓。

高了就向下压它,低了就向上举它;有余了就减少它,不足了就补充它。

故天之道,减损有余的而增益不足的;人之道,减损不足的而供奉有余的。

谁能有余财并且拿出来一些奉送给天下人?唯有有道之人吗?

所以圣人作为而不占有,成就功业而不占据。

如此,他不想显现贤能。

真经解读

本章是《道德经》非常关键的一章,首次将天之道与人之道分别列出,表明了人之道与天之道的巨大反差。而人之道与天之道的背离,正是人类走向堕落的根本原因,于是老子以圣人之道给人类指了一条明路。

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老子把天之道比作拉弓,拉弓自然就要射箭,并不是空拉弓弦。拉弓射箭要怎么做呢?当然要瞄准目标。箭头的方向高了要下压,箭头的方向低了要上抬,当然偏左和偏右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再有就是调整拉弓的力度。弓拉得太满得减小力度,否则容易绷断;力度不够则需加力,否则也射不中目标。

射箭是一个技术活儿,所以在中国古代被列为六艺之一。直到现在,射箭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体育项目。用射箭来比喻天道是非常巧妙的,射箭的关键是方向精准、力度恰当,而天道也具有运作精微、平衡适度的特性,两者确实有相通之处。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通过对射箭的体验和感悟,老子揭示出天道的一个重要特性,那就是减损有余而增益不足。在大自然中,天道一直在进行这种操作。比如自然发生的森林大火就是在损有余,而土地荒废之后的草木丛生就是在益不足;猛兽在草原上捕捉猎物就是在损有余,而牛羊被猛兽吃掉就是在益不足。这些都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而必须要发生的。

“损有余而益不足”的本质就是平衡与适度,大自然处处都体现着平衡法则,遵循着适度原则。只有这样,万物才能维持住生态平衡,不断地繁衍生息。唯有一个物种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那就是人类。人之道恰恰是要减损不足者而供奉给有余者,让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人之道的这种反常状态按现代的话讲就是马太效应,具体到社会现象就是两极分化、阶层固化、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为何唯独人类要逆天而为呢?因为人类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拥有自主意识的物种。人们总想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并不太顾忌什么自然规律或天道,他们就像一群离开了家长和老师的孩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撒欢玩耍、调皮捣蛋、为所欲为。

人类对天道懵懵懂懂,也不知效法天地,只想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有余者已经财富有余,但还想得到更多,怎么办呢?其他的有余者也不好惹,那就去掠夺不足者吧。不足者与有余者相比往往是弱势群体,于是在有余者的压迫之下,不足者只得把本就少得可怜的财富拿出来,乖乖地供奉给他们。或者是有余者设计出各种洗劫财富的套路,反复榨取不足者。如此一来,有余者就变得越来越强大,而不足者则变得越来越弱小,从而陷入了贫富分化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所谓的人之道,实际上是人之妄,是人类自以为是的虚妄,最终一切都将恢复平衡。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下?唯有道者乎?

人之道竟然与天之道完全相悖,故此老子发出了令人汗颜的一问:谁能遵循天道,把有余的东西拿出来送给天下人呢?估计这一问没有多少人能回应,世人似乎很难超越人之道的藩篱,依天道而行。于是老子以反问作答:难道只有有道者才能这样做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唯有有道者才能唯道是从,效法“损有余而益不足”的天道,心甘情愿地割舍自己的财富,送给更需要的人。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

有道者奉行天道,作为有道者的圣人必然也会依道而行,损己之有余而益人之不足。所以,圣人并不会把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据为己有,事成功遂之后也不会占据功绩和成果,好像那都是他应该做的。就像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彻底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却主动放弃了专利权。

圣人不争名、不贪功、不图富贵,愿意把更多的利益让给不足者。圣人虽违逆人之道,却顺应天之道;虽乐善好施,却不求回报;虽不算富有,却知足常乐。至于凡人,就把很多事给颠倒过来了,还自认为很聪明。

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既然圣人是作为而不占有、成功而不占据,而且能够损己之有余而益人之不足,那么他必然不想到处显现自己的贤能,去跟那些不足者争夺成功的机会。所以对于圣人来说,还是深藏不露为好。

老子在此显然是把圣人设定为有余者之列,因为圣人之所以称为圣人,必然有卓越的才能。假设圣人也有落魄的时候,那作为不足者的圣人,想必也得顺应天道,适当显现一些贤能,来增益一下自己了。

本章评述

本章将天道比作拉弓射箭,形象地表现出天道精微、平衡、适度的特性。进而通过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展现出两者之间巨大的反差——天之道是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是损不足而奉有余。只有人类中的有道者或者说圣人,才能够摒弃人之道,效法天之道,为穷苦大众谋福利。

人之道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正是人类社会诸多矛盾的根源。在人之道的层面,两极分化的问题似乎是难以消除的。但实际上,人之道永远也脱离不了天之道的监督。上一章讲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贪得无厌之人正是在自寻死路,而遭受盘剥之人终将获得生机。两极分化到一定程度,下一步就该物极必反了。这时天之道将会发挥作用,降下各种灾祸,让有余者损财伤身,让不足者重获新生,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道虽如此,但人若想替天行道,也不应落入“有为”之中。强予豪夺、妄决生杀,是另一种逆天而为;揭竿而起、暴力革命,难免会执着于杀戮,或许会沦为“天之所恶”。所以说,只有顺应天道、无为而为才是正途。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热心公益的人开始多起来了。如果是真心帮助贫困者,那他将会获益良多,因为他所失去的东西必将以其它形式增益其生命。“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宇宙的平衡之美就体现在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