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通行版本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古本合校

小邦寡民。

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古本注释

徙:据《康熙字典》所载,为迁避之意,即迁移躲避。

古本释义

小国少民。

致使虽有供十人乃至百人使用的器具却不必使用,致使人民重视死亡而远远迁避。

有舟车,不用乘坐它;有兵器,不用陈列它;让人民恢复结绳而用它来记事。

使他们的食物美味,使他们的服装美丽,使他们的风俗欢乐,使他们的居所安稳。

相邻国家的人们可以相互望见对方的国土,鸡犬的叫声可以相互听闻,可是人民到老甚至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真经解读

本章是老子对心目中理想社会的生动描绘,也表达了他的治世主张。老子的“理想国”似乎是一个乌托邦。人们对其所推崇的近乎原始的社会状态,一直以来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老子所描绘的这幅独特画卷。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

小邦寡民,即国家小、人民少,这是老子理想社会的起点。只有以小邦寡民为前提,他的治世理想才能得以实现。而需要注意的是,春秋时期的邦国实际上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这种诸侯国的面积一般不会太大,人口也不会太多。当时的华夏大地上分布着大小一百多个诸侯国。各诸侯国的人口最少几万人,最多有几百万人,一般的也就几十万人,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的人口。所以小国寡民在当时来看还是很现实的。

如果一个国家领土很小、人民很少,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首先就是可供十人以上同时使用的大型器具没有了用武之地。因为既没有遥远的路途,也没有那么多人口,所以像大车大船或大锅大盆这样的器具就只能让它们闲置一边了。

再有就是由于国民稀少,人们必然就会重视死亡、珍惜生命,因为此时的人力变得很稀缺,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由于人们对死亡极为重视,因此就会主动远离战乱和灾祸,躲到远处的山林之中,或者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生活。

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老子指出了小国寡民的两大影响,其一是虽有大型器具却弃之不用,其二是人民重视死亡因而远灾避祸。虽有舟车但不用乘坐,体现了人们有大型器具而不用的生活方式。虽有兵器但不用陈列,体现了人们重视死亡而远灾避祸的生活态度。国民返璞归真,过着不借助大型工具的天然生活;人们贵生重死,过着远离战乱的平静日子。老子也许认为,在这种既淳朴自然又平静和谐的社会氛围之中,让人民恢复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状态是顺理成章的事。

当然,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部落生活显得有些夸张了,除非再发生一次文明毁灭,否则是不太可能实现的。老子此说就算是一种矫枉过正之辞吧,不过从他的字里行间还是能明显感觉到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排斥。

客观来说,不乘舟车和不陈甲兵还是可以实现的。即便在现代,世界上也确实存在某些不使用现代交通工具或者不设军队的地区。但不得不承认,老子的“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把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给绝对化了,这就必然导向了原始社会的生存方式,排斥了文明的发展进化。这种逆文明发展的不切实际的追求,其实也是一种执着。前文讲过,“返也者,道之动也”(第四十章)只适用于自身修道,不可能让世间万物都逆向而行。

所以说,法执也是执,即便是“道之动”也不能太过强求了。正如老子在第一章中所讲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回归自然这件事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也可以适当包容一些非自然的东西。人类文明发展出先进的器具,是无法回避的趋势。无论是舟车、飞机还是宇宙飞船都可以说是人类创造的杰作。只要能够善用这些器具,而不是将其用于战争,对人类来说就是利大于弊的事情了。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接下来,老子提出了理想社会的四条核心诉求:

第一条,甘其食。民以食为天,理想社会不仅要做到“实其腹”,还得使人们的食物美味才行。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人们吃得好,自然心情好,幸福感就会提高。要让食物美味可口,首先得从原材料上下功夫,必须是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而不只是靠调料和化学添加剂来提味。单从食材本身的健康美味来说,现代与古代相比多少是有些退步的,但人们的烹调水平确实是提高了。

第二条,美其服。衣食无忧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理想社会不仅要做到衣能蔽体,还得使人们的服装美丽才行。人们衣着漂亮得体,自然感到自信有活力,这当然也能提高幸福指数。虽说美与丑是相对的,但以自然为美总不会有太大争议,人们只需以贴近自然的风格来穿搭就可以了。在这方面,现代人比起古人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毕竟服装的款式丰富太多了,想怎么美就怎么美。

第三条,乐其俗。各地有各地的风俗,理想社会要摒弃令人烦恼的不良风俗,建立令人欢乐的良好风俗。风俗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些不良风俗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烦恼,比如包办婚姻、高额彩礼、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等等。而良好的风俗却能给生活增添很多乐趣,就像中国人张灯结彩过春节那样,一定会成为人们心中美好的回忆。

第四条,安其居。安居乐业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使人们居所安稳这一条是不能少的。人们住得安稳,自然就能安心,不只是有个地方容身,还要住得舒服、住得踏实才好。一般来说,现代人比古人的居住条件还是要好一些的,有自来水、有卫生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用烧柴、做饭方便,冬暖夏凉、坚固安全。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条算是可以满足了。

上述四个短语应该都是使动用法,而非意动用法。如果以意动用法来解释,就变成:以其食为甘,以其服为美,以其俗为乐,以其居为安。试问,如果是茹毛饮血,或者吃草根树皮,也要当作美味佳肴吗?如果是树叶做裙、破布做衣,也要看作华衣美服吗?如果风俗是活人献祭或残害身体,还得强颜欢笑吗?如果只能住山洞或茅草屋,还能觉得安稳吗?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是在自欺欺人。

所以说,甘、美、乐、安这四个字,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也不能靠欺骗和强迫别人接受来实现,这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才能做到的。老子对于理想社会的核心诉求放到今天,仍然具有普遍意义。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共同需要,老子讲到了衣食住三个方面,因为国小,“有舟车,无所乘之”,所以没有提到“行”。他另外加了一个“俗”,因为这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对于一个寡民的小国来说,如能做到食甘、服美、俗乐、居安,那便是人间天堂了。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本句是老子对理想社会的最后一个论断,也是流传很广的一句话。老子心中有这样一幅理想社会的图景:邻国彼此接壤,双方的国民可以相互眺望对方的国土,也能听到对方鸡鸣犬吠的声音,但人民从不互相往来,直到永远。

人们不禁会问,这种邻国之间彼此隔离的状态真的好吗?为何非要让两国之民老死不相往来呢?老子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一定是与春秋末期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否则他应该不会提出这种不符合人性的主张的。

老子所在的时代正值周朝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愈演愈烈之际,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非常频繁。春秋时期有一百余个诸侯国,打到战国时期就只剩下十几个了。主要国家的领土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老子看到如此惨烈的战争景象,预见到未来的战争将更加残酷,人民将更加痛苦,无奈之下才会出此下策,希望以此来制止诸侯国之间无休止的兼并战争。然而,事实显然会令他失望的。原本相对分散的上百个小国,经过几百年的战争,还是被整合为几个大国,开启了更为血腥残酷的战国时代。

老子的策略是保持国家相对弱小、分散、均衡的格局,采取保守主义的隔离政策,禁止民间的交流活动,政府之间也减少往来。说白了就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过各的。如此一来,各国就形成了封闭状态,大家互不了解、互不影响、互不侵犯,都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愿望是美好的,可这仅仅是美好的愿望而已,因为统治者往往会有很强的占有欲,不太可能安于现状,不去窥伺别国的人口和土地。即便是邻国之间真的不相往来,也无法阻止诸侯之间的争霸称雄。所以现实情况就是,历史并没有按照老子小国寡民的愿望推进,而是走了一条与之相反的大一统之路。因为只有在古中国实现大一统,才能以战止战、重归和平。

本章评述

诸侯之间为了争夺霸权连年征战,频繁的战争造成生灵涂炭,使得百姓苦不堪言,于是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设想。小国寡民是一种理想社会的外在形式,也是实现这种理想的前提条件。在小国寡民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更容易放弃先进的工具,回归淳朴的生活;人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从而远离战乱和灾祸。同时,由于国家小、人民少,政府便于管理,所以更容易让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社会风俗都愈加优质和安全。这些都是小国寡民的优势所在。一些北欧小国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先天的优势,才使其在近代成为了人间乐土。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以此来避免战争。如果每个国家的土地和人口都相对短缺,没有一家独大的情况发生,那么国家之间将会处于纳什均衡,谁也不敢首先发动战争。果真如此,就可以让天下人都过上平和恬淡的生活了。

这种情况在理论上虽然成立,但实际上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周朝日渐衰微,无力控制天下诸侯。诸侯国各自为政,军政大权基本自主,只是在形式上受到周天子的王权制约。在一盘散沙的情况下,要同时让所有的诸侯都自觉维护和平,不互相攻击,实在是太难了。总会有个别人打破和平盟约,争当天下霸主。

从大禹开始,中国就已定天下、分九州。周天子将天下分封给诸侯,开启了中国家天下的历程。在这种分天下而治的模式之下,大家都想成为天下霸主,而没能产生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天下之外)的意识。因此,古中国是不可能从分封制自动转化为联邦制的。所以对于古中国来说,最好的解决方案也许就是以战止战、统一全国,从空间地势上尽可能地达到最大化,直至由海岸、高山、草原、荒漠所形成的天然屏障为止。这就是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所做的事。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但对大国也并不排斥,只不过大国更应该懂得谦下退让之理。所以说,“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详见《重解道德经》第六十一章)而且要“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实行无为而治。

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的。但他认为这还不够,还需要让人民恢复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方式,并与邻国老死不相往来,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这些可以说是为实现理想社会而采取的特殊手段,但我认为,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结绳记事的生活方式,是文明的倒退,确实是过于消极了;老死不相往来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那违背了人类喜爱交流的天性。所以说,老子的初衷虽然是很美好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没有合适的手段能帮助他实现心中的理想,于是他就把希望寄托在这些较为极端的途径之上了。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