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如何理解《道德经》的矛盾之处

不言之教与《道德经》

老子主张“不言之教”,却为何会写下这部《道德经》呢?这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困惑。实际上,老子原本是无心著书立说的,只是在函谷关守关令的要求下才勉为其难写下了这部传世经典。

虽说《道德经》是老子为了出关迫不得已而写的,但存在必有其意义,这部《道德经》的出现自有其特殊的使命。因此,老子虽知“不言之教”的重要,也并没有用寥寥数语敷衍了事,而是用了五千余字认真严谨地将大道的精髓尽量阐释周全。

老子是周朝知晓上古大道文明的极少数人,如他再出关隐遁,恐怕大道文明将随之从华夏大地上消失。想必这也是守关令执意要求老子留下著作的缘由所在。而《道德经》的问世也确实为保留中华文脉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它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思想之巅、精神之魂。

老子的“不言之教”与禅宗的“不立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著《道德经》与六祖慧能传《坛经》又是何其相似,这都是为把大道佛法传布于世而做的破例之事。所以说,法无定法,道非恒道,凡事总有特例,不能一概而论。

圣人之道与凡人之道

《道德经》是圣王之道,所以“圣人”一词在《道德经》中共出现了二十八次之多。于是有人认为《道德经》只适用于圣人,并不适用于凡人,或者认为圣人之道与凡人之道应该采取不同的标准。但实际上,这两种想法都是片面的。首先,《道德经》对于圣人与凡人都是适用的。其次,《道德经》并没有双重标准,圣人与凡人应该遵循相同的道德准则。

其实圣人与凡人本质上并无差别,凡人都是圣人的种子,只待时机成熟,凡人也能成为圣人。《道德经》所有的道理和主张都是既可以运用于修身也可以运用于治国。百姓可以用它来修身、齐家,统治者既可用它来修身、齐家,亦可用它来治国、平天下。老子讲,“修之身,其德乃贞;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第五十四章)修道达到了什么层次,也就具备了什么层次的德行。所谓凡人圣人,全凭其德行来判定。凡人只要努力修道,就能具有圣人般的德行。若是德行高尚,他也就有资格参与治国理政了。

圣人之道对应的是天道,凡人之道对应的是人道。在《道德经》中,天道与人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时表现为对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第七十七章)有时表现为统一,如“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第八十一章)而这并不能成为圣人与凡人采取双标的依据。老子讲天道与人道的对立,是为了说明人道与天道的背离,表达对世人失道缺德的不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人道本不该与天道相悖,无论是圣人还是凡人都应该效法天道、效法自然。可见,那种“只有圣人才无为,而凡人必须有为”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反对分别与主张分辨

老子反对分别心,他通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这一系列例证阐明了万事万物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老子又主张对某些事物要进行分辨。他专门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希望人们能够知道轻重、分辨躁静。

可是老子为何反对分别美丑、善恶,却又主张分辨轻重、躁静呢?这就涉及到了分别心与分辨力的区别。所谓分别心指的是头脑的分别,这是人的思维对事物进行的分门别类。所谓分辨力指的是心灵的分辨,这是人的直觉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分别心源于脑,分辨力源于心,脑与心是人类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意识中心。不分别就是让人少用大脑、停顿思维,转而以发自内心的直觉来感知事物的真相。老子之所以重视分辨力的运用,就是要用心发现客观真相,并排除大脑给人带来的主观错觉。

分别是头脑的基本功能之一。能分清谁是谁,才能正常地生活,否则日子会过得一片混乱。然而,如果头脑的分别功能用得太多,把不需要严格分别的事物也强行做了分别,就会使人产生二元对立的执念。这种执念的作用就是走极端,不是偏左就是偏右,总是片面偏激地看待问题,而不能保持阴阳平衡的中道。于是人们总是执于一端,对任何事物都要分个黑白、争个对错,争执不下干脆就拼个你死我活。

在老子看来,这种分别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才会发出“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亚,相去何若?”(第二十章)这样的反问。据《尚书·大禹谟》所载,舜告诫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舜帝也曾劝告未来的统治者,治国务必要坚守中道才是。

分辨是心灵的一项重要觉知。心灵通过这种觉知来判断事物是否合道,拥有这种觉知也就是有良知,拥有良知才能称为有德之人。心主神明,对事物的分辨是需要发自内心的。比如人们在判断一件事该不该做的时候总是会扪心自问,如果做错了事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可见,心才是能让人做出正确决定的那个关键。

失去分辨力的人,心灵是被遮蔽的,直觉也消失不见,他们无法感知事物的真相,只能运用头脑的逻辑思维来代替心灵做出决定。可以想见,这样的决定必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而且充斥着私心和偏见。

所以,若想对世界产生清晰的洞见,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必须放下分别心,同时提高自己的分辨力。只有让头脑停息下来,才能使心灵得以显现,这是静心修炼之法,也是“明心见性”之道。而达到这种状态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修道。通过修道来悟道,由悟道而知天下、知天道,这便是《道德经》能够带给人们的最直接的益处。